阅读记录

第两百九十三章 大儒来访[2/2页]

大唐火力全开讨债李世民 坏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寿正在把脉,闻声站起,向解培林行了个晚辈之礼:
      “李寿拜见解夫子。”
      百济学中原文化,也有名人大儒。
      但许多名人大儒的脾气都很硬,基本不甩李寿的帐。
      这些名人大儒中,最有名的就是解培林。
      解培林还做过扶余璋的老师,许多达官贵人,都以成为他的学生为荣。
      连高句丽、新罗也有些名士是解培林的学生。
      李寿也久仰大名,可惜解培林住在泗?a城,没能去拜访。
      为了笼络人心,解培林还的礼李寿也没受。
      “殿下虽远在中原,早就听说过大名。没想到殿下会成为入侵我百济的主帅,有些事,想来讨教一下。”
      李寿一点没发火,侧过身子:
      “这里说话不方便,解夫子请里面一叙。”
      李寿暗自感叹,这时候的人也很追星。
      解培林进入军营,碰到的官将,竟有不少人认识,纷纷上前招呼。
      有几个,一直送解培林来到主营。
      “听说殿下仁心仁术,在中原灭瘟疫、救治百姓。在广州扫黑除恶,为了平民百姓。在扶桑,惩奸除恶,救天皇,平内乱,同样是平民百姓。为何来我百济,就与武力伐之?使广大百姓流离失所,身处战火中?”
      被解培林这一说,李寿居然生出自豪感。他都没想过,自己已做了这么多大事。
      “武力伐百济,同样是为了平民百姓。天下百姓都一样,百济攻新罗,使新罗百姓蒙受战火。我们攻百济,新罗百姓得以解脱苦难。至于百济百姓的苦难?快了,待平定扶余义慈两股势力后,他们就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这个逻辑?解培林想了想,竟找不出任何错误:
      “扶余家族是百济之主,他们对新罗发动战争固然有错。但唐国以如此极端手段处理,百济受影响的百姓,远超过新罗,这就是殿下的初衷?”
      李寿发现,这些文人都有共同之处、喜欢辩论。
      不配合还不高兴,说不定转身就会走人。耐着性子说:
      “百济的现状,夫子自然知道。国家的田地、财产掌握在极少数大户大族手中。再不改变,会引发更大的灾难。现在不是我们迫害百姓,是扶余义慈他们。我们这样做虽有些极端,一时之痛,能解数百年之忧。夫子以为是亏还是赚?”
      解培林终于嘴软了,叹声说:
      “虽如此,打土豪分田地太极端,为何不想个两全之策?”
      李寿实在想不到其它办法,才搞出打土豪之事,他将他先前的想法说出:
      “分的只是田地,富人的财富仍保留着,他们仍能活在社会上层。我答应夫子,以后执行此事时,一定严格按照我所制定的做。将所有事情,控制在官府范围以内。”
      好不容易将解培林说通,说到其它事:
      “百济现在这样子,保国已不可能。并入唐国后,唐国准备如何管理?”
      解培林是个识时务的人,李寿难得欣赏:
      “我准备向朝廷建言,将百济划分为一些州府。开始还得从当地选取官员管理,以后并不限于此。百济人同样可到大唐其它地方为官。现在我们虽招到一些官员,对于以后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夫子是百济士林之首,希望夫子能为百济百姓出份力。”
      李寿最想利用解培林的就是这事,到目前为止,投他的文人太少。
      他们占领的许多地方,守城将领还得政务一把抓。
      李寿起身又是一礼。礼多人不怪,看样子解培林比较满意。
      “殿下也知道,士族多为大户。他们是被打击的对象,对唐国仇恨不少。就算我出面,也难说通。”
      这事解培林没说假,李寿没有固执:
      “如他们愿出仕,九品和八品官员,一个家族成员,可占两个人的田地。七品三个人的田地,六品四个,以此类推。这些只是小利,还请夫子多多劝说。”
      解培林开始还很呆,很快脸色露出佩服之色。
      终于将解培林说通,李寿安排了一场丰富的酒宴。
      待解培林喝高,请他写了些东西。

第两百九十三章 大儒来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