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章 奇妙的肥皂[1/2页]

大明军户蹇驴儿 江南红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胡蹇躺在热乎的土炕上,心中算计着自己的肥皂生意。
      一斤猪油能加工9块肥皂,猪肉肥肉出油率是六成,市价20文一斤猪肉,主要成本要30文。加上柴火碱水人工器具,算15文钱,成本就要45文。
      记忆里,有钱人家用来洗衣服的皂角,一块要卖10文钱呢!哥的肥皂无论是洗涤效果还是分量大小,都甩它一条街。咋也能卖15文一块吧!
      那哥的肥皂岂不是有七分利钱?
      而且如今猪油的原料,在皇爷的神助攻下,根本就不花钱啊!
      嗯!肥皂洗涤效果好,既能用于洗漱,主要还是洗衣服用。定价低廉适合老百姓使用,走街串货地货郎就能销售。
      哈哈!哥要发财了!
      眼下先生产一些肥皂销售,赚些本钱去购进花香精油,雕刻好精美花纹的模具,把暴利的香皂生产出来。
      香皂是用来洗脸洗澡的,香喷喷的,在这个时代可是高档商品。要做成品牌在店铺里销售,狠狠收割一波,那些有钱的贵妇小姐。
      肥皂的销售市场是平民百姓,香皂的销售群体是贵族权贵,那银子还不长了脚似的,跑进咱家来。
      不过香皂这款暴利商品,哥要寻一位有权势的合作伙伴,毕竟哥无钱无势,想要稳妥的狠赚一笔,还是要考虑风险。如果被黑心的官老爷窥视,只怕会被鲸吞得连骨头都不剩,弄不好连小命都丢了。
      胡蹇打定生意大计,又开始思考眼见生产加工和原料储备的事情。这不要钱的猪油要加紧收割存储,不然等到清明,春暖花开了,死猪就开始熔化腐烂。
      还要添置些加工的器具,存储猪油的大缸,碱水的瓦罐。大小标准的木盆,隔水加温的器具,泥盆肯定不行,不耐用啊?
      可以设计一款标准的铁桶,铁皮厚度能在沸腾的水温下,始终保持碱油水融合皂化的温度,生产起肥皂岂不是事半功倍。
      还要请木匠做出肥皂的模具,加工出来的肥皂,大小相等重量均匀。肥皂冷却固化,还不用切块,更加省力便捷。
      标准化生产,才是工业发展的硬道理。
      这些都需要银子啊!先用土办法加工些肥皂,赚了钱再投入生产,再按标准化来建设自己的肥皂作坊。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胡蹇就把自家的那两口黑猪,偷运回来炼化成猪油,存放在一口大缸内。足足有近百斤猪油,又加工了两百多块肥皂,都存放在东厢房内,那间无人居住的空房内。
      因为怕泥盆损毁,被老爹打骂。胡蹇很不好意思的,去隔壁二叔家“借”来两个,弄得二叔找不到盆装饭,气得破口大骂。日他娘的,见了鬼了,是哪个没脑子的偷儿,竟然专偷泥盆!
      清晨一早,胡蹇就背上已经晾干的八十块肥皂,来到子牙里的本卫所军户的屯子里。
      这个屯中居住十家军户(小旗),上百口人丁,负责附近五百亩地的屯田。大明军户是世袭户籍,朝廷不允许改籍。太祖爷朱元璋定下的户籍制度,将大明百姓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灶户四类,登记黄册存于南京玄武湖。
      洪武朝时定户籍制度时候,朝廷划拨军户50亩地,同时免除军户的赋税和劳役。军户要出男丁赴卫所当兵,称作正军。正军参军时成家的要带上老婆,同时家族中还要派一名成年男子跟随,称为余丁协助正军屯田生产。
      胡蹇的二叔胡正六,就是作为余丁跟着大哥胡冬九,从祖籍山东青州来天津卫投军屯田的。
      大明卫所建立时候,朝廷都划拨大量的土地,给卫所军士屯田自给自足。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天津卫志》记载:天津卫三所原额屯地9222顷43亩,分布在蓟县、静海、南皮、沧州一带。
      天津卫原额屯地2976顷97亩,军户均田约50亩,分布在蓟县和静海县。
      明初卫所的士兵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每名士兵分配住房,田地,月粮可领。没有成婚的政府还给负责找媳妇。士兵农忙时负责种地,闲暇时军事操练,不用朝廷供养,耕种养活自己。节约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再加上世代从军,兵员的素质和战力也能够得到保证。
      这些好政策,也只是在太祖爷和永乐帝时,还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明宣宗那位蟋蟀皇帝以后,士兵的基础保障就很难实现。
      卫所的军官大肆侵占土地,贪污压榨士兵,把辖区内的军户,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平时除了让军户给自己干私活,还私自增加朝廷的赋税,克扣士兵地月粮,这些军户逐渐沦落为卫所长官的私人奴隶。
      卫所的军户受到军官的盘剥,不仅入不敷出,反而累死累活的耕种训练,苦逼的日子无法用语言描述。
      胡蹇的老爹兄弟来天津卫,田也没有房子就更别提了。兄弟俩累死累活,给军

第4章 奇妙的肥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