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2013年1月4号手写稿完成结束语[1/2页]

那年你竟如此多情 姜可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今天,是2013年1月4号,2012年农历11月23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同时也是我一生当中最值得骄傲的日子……
      2012年4月1号,到今天,2013年1月4日,279个日日夜夜,6696个小时,401760分钟,24105600秒,我的人生,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量到质的蜕变……
      今天,当我下定决心在一摞厚厚的稿纸第一页上写下“那年,你竟如此多情”8个大字的时候,我知道我已经为我的100万字的处女作《那年,你竟如此多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可以说成是巧合,也可以说成是注定,但是今天,对我姜可利来说,确实是个值得骄傲的日子……
      小说的名字《那年,你竟如此多情》,是我从图书馆里成千上万册文学书名中千挑万选出来的,百般的纠结,就在今天早晨,经过日日夜夜的琢磨和斟酌,我选择了海岩先生的文学集《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为灵感来源,集结于流行电影《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为前缀,怀揣着海岩先生能够带给我不断地的幸运,最终的最终,名字《那年,你竟如此多情》诞生了……
      2012年3月份的一天晚上,百无聊赖的我,坐在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的图书馆爱区,就在当我最后把老舍先生的一本书看完的一刹那,一个奇怪的念头突然间袭击到我的脑海中……
      于是,经过短短几天的思想和物质准备,2012年4月1号的晚上,带着一杆笔和一叠A4纸,我的小说《那年,你竟如此多情》已初步萌芽……
      简单的搭了一下结构框架,借鉴于自己的亲生经历,辅之以我自己本身还算得上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之于中国各个作家如老舍张爱玲等等的文学写作方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这短短的279个日日夜夜中,那些在我最难过最失望最落魄甚至最神经的时候,不断地给我鼓励给我谅解给我支持的人,这些的种种,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了我太多太多灵感上的火花,让我在停停走走、断断续续中,坚持到了最后……
      我没有想到,就在我拿着笔为小说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居然是在今天,这个很特别的日子……很欣慰,也很值得骄傲,说不出的激动……
      回首过去的24105600秒,我的心,还在不停的颤动……自从下定决心动笔的那一刻,就注定我,不能回头,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废寝忘食成了习惯,夜不成眠成了习惯,自言自语成了习惯,近三百个日子里,可以说,我每天都是活在我的小说当中的,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我无情的拿过来充当我小说中的情节……
      近160根状元红黑色水笔芯,353张A4白纸,还有我不断地在滴的心血,今天,终于铸成了我的梦想……
      谈不上完美,谈不上及经典,更谈不上好的作品,但是今天,我依然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手捧着厚厚的一摞稿子,兴奋激动地同时,我也在发愁……为了能让大家早点见到我的粗作,为了能让和我有着共同经历共同情感的人,在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丝丝的共鸣,也为了给那些正处于高考折磨中的孩子一点精神指导,我很希望期待着近180万字,能够在我的预期之内,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没有过多的惊心动魄,没有很吸引人眼球的小说情节,更没有爱情上你我的死去活来,有的只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你我人生的共同奋斗,共同的感情脉络,当然还有,那颗,小小的心中,隐藏着的爱……
      我经常说,小说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小说中的虚构,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是相互交织、相互映射的,没有虚构的小说,就不算得上是一部完整的小说,同样的道理,没有现实生活作为背景的小说,也不算是一部优秀的小说。
      不得不承认,《那年,你竟如此多情》是来源于我的生活,取材于我高中时的亲身经历的,包括小说中的主要地点主要人物,我都是就地取材,借用我的母校太和一中的各种信息,以及太和一中的名师,有在我的高中生涯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班主任姚刚老师,还有一直迁就我、纵容我的于琪老师,等等各科老师,还有就是当年关系很深的一些高中同学,有成绩斐然的司强,有我的死党李亮,有班长吴岩,有英语课代表张晟,有可爱的桑继伟,有知己李瑞,还有好友徐雪婷等等……当然,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一些单向感情纠葛,在很大一部分上是我的真实情感,但是不得不声明的是,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周围的环境,包括同学包括闺蜜的情感。
      2008奥运年,我满怀自信的走进安徽省太和一中,在说不短也很短说长也不长的三年里,我的人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可以说得上是人生走向成功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成是人生走向没落的转折点……
      在安徽省太和一中这个群英荟萃的省示范一流中学里,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天才、各种精英、各种名师的同时,我也逐渐地明白了什么叫做应试教育,什么叫做惨无人道,什么叫做不惜一切代价拿高分、做状元、上名牌……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面前,在全省甚至是全国大陆地区千军

2013年1月4号手写稿完成结束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