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章 摩诃池[1/2页]

我在隋朝开茶馆 南阳花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月上中天,树影婆娑。
      杨明远和十三郎从生鸭坊一路逛至解玉溪,溪水四五米宽,水面波光荡漾似鱼鳞,前后间续飘荡着各式各样的河灯,满载着半城人的心愿。
      过玉溪,穿东门,前行不远便到了摩诃池,这个只见于史书而后世从未见过的人间地池。
      摩诃池,原来是隋朝杨广的弟弟杨秀任蜀王时为了修筑成都城,在城内不断挖土,于是形成了一个500多亩的巨大地坑,下雨后就成了大池子。
      摩诃池原来只是毫无生机的大池塘,后来从解玉溪挖了两条水道连通摩诃池,于是死水变活水,也越发景致秀丽起来了。
      后来有一位西域僧人路过摩诃池,看了好几眼后感叹道:“摩诃宫毗罗。”
      “摩诃”在梵语里是巨大的意思,“毗罗”就是龙,整句话意思就是说这池子大的像龙住的宫殿,于是大家都开始叫它摩诃池。
      如果是我们现代人看见了,估计只能大喊:“哇哇哇,好大的池子啊,全特么是水啊。”
      你看看人家有文化的胡僧,就说了5个字,逼全让他给装了,搞得后人只能站一边喊666。
      它是成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池苑,李白、杜甫、薛涛、武元衡全都为它写过诗,陆游的《摩诃池》更是开头就夸它“摩诃古池苑,一过一消魂”。
      啧啧,过一次消一次魂,这还不得比青楼还更让人流连忘返啊。
      它到底有多美呢?
      我们可以从陆游的《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一窥究竟: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看金鞍争道,香车飞盖,争先占、新亭馆。惆怅年华暗换。点销魂、雨收云散。镜奁掩月,钗梁拆凤,秦筝斜雁。身在天涯,乱山孤垒,危楼飞观。叹春来只有,杨花和恨,向东风满。
      它的美据说足以媲美杭州西湖,可惜后来成都干旱,池水逐渐被消耗殆尽。
      民国三年(1914年),摩诃池被全部填平并作为演武场,不到百年的时间,老成都人早就忘了曾经有这么一个仙池,关于它的传说从此只留在文人的诗篇中了,殊为可惜。
      杨明远踏上摩诃池的池边道,一米五宽的小径两侧绿树成荫,道路上铺满了花朵状的鹅卵石拼花,精致而华丽。
      这小道好像现代社会公园里的那些鹅卵石小道,经常有大人小孩脱了鞋赤着脚在上面踩,说是可以按摩脚底穴位。
      没想到千年前的摩诃池竟然如此“先进”,杨明远觉得好不可思议,古人的智慧其实真的不弱于现代人。
      杨明远没有心思继续欣赏美景,此时的他只想着如何找机会甩脱十三郎。
      杨明远往北走,穿过街道进入坊内,看见有个街边酒肆,于是对十三郎说道:“十三郎,走了这么久,我们累了,歇息会吧。”
      “好的,郎君你说休息就休息,我听你的。”
      “酒博士,给我们上一壶酒。”杨明远找一个位置坐下,唤小二上酒。
      真不是他乱叫,而是在明朝之前还没有“小二”这个说法,之前一直都是叫“某博士”。
   &nbs

第16章 摩诃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