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六娘娘家在对面的五宪镇,去了趟府城,杨明远才开始对于青龙镇和五宪镇的叫法比较奇怪。
唐朝中后期改制后,地方上主要是以县、乡、里、村四级制为主。
乡野户口不满百户为村,满百户为里,满五里为乡,县的话则由国家统筹规划。
当时全国90%以上的大型村聚落都是叫乡,叫“镇”的少之又少。
因为“镇”是从北魏的“军镇”演变而来的,一般都是屯兵重地,比如赫赫有名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安西四镇存在了一个半世纪,仅仅靠着2万人就打的西域诸国毫无还手之力,为大唐守住了上百万国土。
安史之乱后,国家实力衰退,吐蕃趁机占领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和大唐的联系中断。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安西四镇的大唐守军依然独自一人对抗吐蕃,苦苦坚守了四十多年。
直到公元808年左右,安西四镇才被吐蕃彻底占领,从历史长河中逐渐消逝。
想到这,杨明远才恍然大悟,也许是因为荥经县西边靠近吐蕃,所以也叫镇,希望能“镇”住吐蕃。
你看,古往今来,就连皇帝也会通过名字来赋予一些美好的愿望,就跟许愿似的。
“夫君,你怎么不说话了?”
杨明远从沉思中醒来,说道:“可以,六娘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想回阿娘家,那我就陪你回阿娘家。”
“夫君你真好。”
万恶的旧社会,女子出嫁了想回娘家都要丈夫同意,不然被打骂也是常有之事。
哪有现代人自由,生气了就回娘家,回了娘家还要丈夫上门请,不然就不回了。
刘六娘家条件也还算可以,有兄妹七人,而她是家里第六,从小就受尽宠爱。
按她的条件,哪怕是嫁到县城当个官宦小娘子也是可以的,但她偏偏就要嫁给杨明远。
当时她的族人和邻里都议论纷纷,兄姊也不大理解,唯有阿爷阿娘支持她。
在这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无论城里还是乡下,若没有阿爷阿娘的肯定,她也不可能嫁给杨明远。
唐朝前中期流行厚嫁之风,女儿嫁人,娘家必须准备丰厚的嫁妆,因为这决定着女子嫁入夫家之后的地位。
如果嫁妆较少会被当成一种耻辱,如果娘家不为女儿准备嫁妆,女子更是很难嫁出,因此才有“贫女难嫁”的说法。
但这并不是说男子就不需要彩礼了,一样要的,很多贫民为了娶亲借钱都是常有之事。
唐太宗对这种天价彩礼的风俗深恶痛绝,他曾经在房玄龄面前深深地鄙视过那些贵族结婚时讨要彩礼的风气,说这种行为不是结婚,根本就是做买卖,简直有伤风化。
“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
到了中晚唐时候,彩礼之风愈演愈烈,不仅贵族公卿流行,连老百姓也开始追求这种风气。
直到现代,很多偏远地区的穷人家,依旧要着高昂的彩礼,把女儿的幸福当成买卖。
为了不让杨明远家付太多彩礼,刘六娘硬是对阿爷阿娘说不要太多嫁妆,她不想和兄姊结怨。
就连出嫁后第三天回娘家买礼物的钱,都是刘六娘从嫁妆里拿出来的。
除了一些家具衣裳外,刘六娘手里的嫁妆就剩下一些镯子和耳饰,手里就没留多少个铜钱。
这个傻姑娘,既不想娘家为难,又不想夫家难堪。
那次归宁,杨明远木讷的表现让她的兄姊都
第31章 傻六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