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百六十八章 好家伙,智能恒温鞋?[1/2页]

我在大学当校长 想要上岸的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陈校长,给条活路吧……”
      陈灏:“……”
      “马总莫开玩笑了,我又不是杀手。”
      “陈校长,如果不能跟你们智能恒温衣合作的话,我们申洲国际只有死路一条了。”马建荣苦笑叹道。
      陈灏不接茬,笑了笑道:“马总谦虚了,申洲国际的大名我在美国都有所耳闻,贵公司的生产工艺技术相当不错,现在发展的不是挺好的吗?”
      “那是之前,现在这个时代发展的速度太快了,生意做得越大越是得小心翼翼,不然随时都会被淘汰。”
      马建荣长叹一声,“申洲国际员工数高达8万人,我得对这些工人负责。”
      这些话就有些虚伪了,这年头的工人的地位可不是四五十年前。
      陈灏也懒得跟对方兜圈子,淡淡地说道:“马总,我就跟您直言了吧,智能恒温衣的话,不会像光子屏的生产模式,而是自产自销。”
      光子屏售价才几百,智能恒温衣一套3899元,利益相差之大不言而喻。
      而且智能恒温衣的技术含量并不低,找代工厂容易造成技术泄露。
      马建荣内心一凉,虽然早有心里准备,但还是抱有一丝侥幸。
      可如今,一切都幻灭了。
      “陈校长,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合作的可能的!”
      马建荣咬咬牙说道:“我可以把申洲国际20%的股份,是市价的一半转让给您!智能恒温衣的产能问题,不是我夸张,全球只有我们申洲国际能以最快速度解决!”
      申洲国际能有“服装界的富士康”、“纺织界的台积电”这些称呼,自然是有其独到之处。
      一件衣服的诞生,以棉麻、动物毛、化学纤维等原料为起点,要经过纺纱、织造、染色、印绣、制衣等工序,最后送到品牌商手中。
      这是一条漫长的供应链,以往需要纱线厂、纺织厂、印染厂、制衣厂各司其职,最终的交付时效很容易受上游环节的影响。
      申洲国际选择的是“纵向一体化生产”的模式——从购买纱线开始,一路做到成衣,中间的所有步骤都由自己整合完成。
      寻常成衣制造商需要三个月的交货时间,申洲国际只需要45天左右,甚至最快连15天都不到。
      180万件服装、600吨面料,这只是申洲国际一天的产能。
      作为世界最大的服装加工厂,马建荣的确有这个底气解决智能恒温衣的产能问题。
      陈灏说道:“我不要你的股份,不过我可以考虑收购你们的工厂,比如宁波工厂、安庆工厂。”
      听着这话,马建荣脸色顿时阴沉了下去。
      很明显,对方从始至终都打着工厂的主意。
      申洲国际共有五大生产基地,三??便是国内的宁波工厂、安庆工厂、衢州工厂,还有两个则是在越南和柬埔寨。
      国内三大生产基地中,产能最强大的是宁波工厂,拥有工人26000人,一年可生产2.4亿件成衣!
      其次是安庆工厂,工人数为12000人,一年可生产8672万件成衣。(数据来源华金证券研究所)
      只要能收购这两个工厂中的任意一个,都能将【鹿蜀】智能恒温衣的产能问题解决掉。
      马建荣哪里能同意,把工厂卖掉那是竭泽而渔啊!
      工厂才是申洲国际的底子。
      “很抱歉,这个我不能同意。”
      “没事,马总你可以好好考虑,不急。”马建荣的拒绝没有出乎陈灏的意料,毕竟对方还没死心。
   &nbs

第七百六十八章 好家伙,智能恒温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