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六十八章 看宝易,看文字难[2/2页]

重生大明万岁爷 寒梅惊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对读所的人摩拳擦掌,兄弟们,等了好几天了,终于来了。
      对读,对读,承担的职责,就这两个字:对与读,即对照与读文。
      对读官员需要仔细将誊录文与原文对照,查看誊录过程中,是不是存在脱漏、颠倒等问题,当然,还需要看看誊录官员,是不是在里面夹带了自己的私货。
      万一誊录官被买通了……
      对读也是一种防止誊录官员营私舞弊的方式。
      这个环节是比较耗费时间的,一般是两个人搭伙,他从红卷对照墨卷,你从墨卷对照红卷,一字一句,用心对读。
      若是发现誊录错误,或誊录字迹太艺术化,只有誊录人才能认得出来,那恭喜这位誊录官,现在打包行李,出发去辽东,说不定还能赶上建文元年的第一场雪。
      对了,提醒下你,从今以后,你是吏,不是官。
      受卷、弥封、誊录、对读,这是在批卷之前的基本过程,整个过程中,都有监试官监督。
      一开始这些过程很慢,动不动就半个月,后来一查原因,哦,老头子与坏人太多了。
      一个个老花眼,拿着卷子就往蜡烛上凑,字没看清楚几个,差点把试卷给点了。还有一些品行不端的,就在那里品头论足,一天天不干正事。
      于是朝廷下令:务要精选四十岁上下,五品至七品官有行止者。
      标准是:壮年,不缺德。
      这也有个好处,总来回抬箱子,用老头子的话,是不是有些寒酸了,万一摔个骨折什么的,再算工伤,朝廷多亏……
      出乎很多人想象的是,考官收到与批阅的考卷,其实并不是举人考试时所答的考卷,而是誊录形成的红色字体卷,即没有考生姓名,也没有任何标记。
      评阅时,方孝孺、姚广孝、杨士奇三人是主考试官,手下还有从礼部、吏部抽调而来的官员,他们的身份是同考试官。
      试卷并不是直接交给主考试官处理,而是先交给同考试官评阅,他们看中的试卷,才会推荐给主考试官。
      换言之,对于被同考试官罢掉的试卷,主考试官很可能看都没看一眼。
      不过,这是以前。
      杨士奇很清楚朱允?上胍?娜瞬牛?⒎鞘峭耆?运氖槲寰?⑹ト酥?晕?鞯娜瞬拧5?杂谕?际怨俣?裕??瞧涝牡谋曜迹?蔷褪撬氖槲寰?⑹ト酥?浴
      皇上与同考试官采取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标准,不得已,杨士奇与姚广孝两人,只好盯着那些被同考试官视为垃圾的试卷,准备废品回收再利用。
      古代评阅试卷,清一色作文啊,可不是ABCD四个选项,对照下对错就好了。
      作文的评阅即衡文,对于考官而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他不像是后代,扫几眼作文,琢磨两句,大笔一挥,多少分就出来了。
      古人云:
      “作文易衡文难。作文如治事,衡文如知人,治事则性所近,习所闲各成一长,知人则变态分量,至无穷也,至难学也,非大通之识,静极之心,畴能不眩焉。”
      汤显祖《牡丹亭》四十一出《耽试》中主考官苗舜宾也有感叹:
      看宝易,看文字难。
      虽然明代的各类典籍、档案、个人传记中,并没有记录明确的衡文标准,但他们评阅,也并非是“唯心主义”,完全以个人好恶来定,而是有着三个基础的标准。

第一百六十八章 看宝易,看文字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