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问策,按理说应该是皇上问,贡士答,由此来判贡士水准。
唐代时期,小武就是这样做的,一连问了好几天。
后来的皇上觉得这样太累,还不如坐在那里,喝喝茶,眯着眼睡会来得舒服,所以便将殿试策问交给了大臣。
大臣也为难,万一我欣赏的皇上讨厌,我看中的皇上嫌弃,那不是连带着自己也倒霉?
为了不得罪皇上,又能办成事,大臣一致认为:考试吧,拿一道题出来,以成绩定输赢……就这样,很多时候的殿试,往往没有直接问策这一环节。
当然,也有些皇上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晚上睡眠充足,唾液系统又发达,对着所有贡士,一个个看过去,觉得丑的就不问了,觉得帅的多问几句,这也是正常的。
众人落座,试卷发放,贡士做题,皇上看人。
杨荣微微抬了抬头,瞄了一眼坐在上面的朱允?桑?偈便蹲。?趺纯醋湃绱嗣媸欤?孟裨谠谀睦锛??
想起来了,唐氏书坊!
杨荣没想到,自己与唐润对话时,站在不远处安稳看书的男人,竟然就是大明帝国的皇上!
怪不得在自己离开之后不久,唐氏书坊门口便出现了解缙的字。
看来当日就算是自己不出手,皇上也会出手。
杨荣见朱允?傻哪抗馍ü?矗??Φ屯罚?笫幼攀跃恚?挥缮钗?豢谄?
这策问,乃是大治之问,其中包罗万象,不仅涉及士、农、工、商、军等诸多内政,还涉及建文新政,如一条鞭法、遏田产兼并、新商之策、废卫所制等,在这之外,竟还有边疆国事!
一策问,问尽天下事!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什么是这天下根本?
官员?
军人?
商人?
匠人?
还是农民?
六千万大明子民中,官员、军人、商人、匠人都是重要的,但这些人加起来,其数量也不过三四百万,而绝大多数的人,是农民。
以农民为根本,方可实现天下大治。
劝农桑,丰仓廪,方可安天下,方可打造大治基石!
杨荣的目光有些犹豫,士农工商是固有的提法,若自己以农为主,那岂不是成了农士工商?
士子的地位与威严,还要吗?
杨荣想起了朱允?伤档摹俺率鲋毖裕?荽砦薹粒?鹩泄寺恰保?占岫ㄏ吕矗?岜市聪拢骸俺级裕捍笾翁煜拢??峭蚯В?朔窒群螅?迩逯鞲保?灾魑?龋?愿蔽?螅?煨焱贾???
“何为根本,乃万民也。民不聊生,天下必乱,盛世空幻。若民顺家富,则江山安泰,万民归心,大治不远……”
“兴民之策,在于田产。一条鞭法虽护万民田产,降税于民,然仅止于此。臣窃以为,可在农桑之外,诱民富产,殖养牲畜、百物……”
杨荣挥毫泼墨,书写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不至半个时辰,已然写就。
停笔审阅,杨荣有些紧张。
如此文章一味聚焦民生,却不涉朝政与军制,不知会不会被读卷官所嫌弃。虽然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杨荣已不想再修调,更不打算另写一文。
观点已立,成败便交给朝廷吧。
朱允?煽醋乓恢诠笔浚?鼙始彩檎哂兄??嗨稼は胝哂兄??褂屑肝怀粤思缚谀??倘徊恢??弥煸?捎行┬牢康氖牵?庑┕笔浚?⒚挥谐鱿只?桌先恕
贡士年龄段,大部分都在二十八岁至三十九岁之间。
这是一个好现象,少壮派,有精力,能吃苦,能熬夜,用起来也方便。
就算是哪天犯错了,打一顿也不至于打死……
殿试考试时间就一天,从早到晚,当然,皇上是可以回去吃饭的,但你们……那什么,先吃点墨水垫垫,什么时候都交卷了,什么时候可以退出去。
王艮作为会元,自然是不甘示弱,第一个站起身,走至殿前,给朱允?尚辛死瘢?愕妥磐泛笸巳?剑??砝肟?朔钐斓睢
有了打头的,杨荣便也站了起来,还没走两步,便看到了杨溥起身,两人一起行礼退出。
朱允?芍皇瞧骄驳氐懔说阃贰
受卷官负责收拢试卷,处理好之后,便马上送弥封所,弥封之后,会直接转给内阁的读卷官。
为了提高读卷效率,朱允?刹扇〉氖鞘找环菥怼⒋?硪环菥淼牟呗裕??皇堑却??渴跃硎章V?螅?僖黄鹚腿ッ址狻⒍辆怼
这种方式,提高了读卷效率,也给了剩余贡士足够的压力。
申时尚未过半,所有贡士便已答卷,退出了奉天殿。
朱允?砂诩莼亓撕蠊?
内阁大殿内,内阁、翰林院、六部、都察院主要官员悉数在列,针对每一份试卷给出评阅,分出一甲、二甲、三甲,然后集体决议,预选出殿试的前三名。
这些工作,需要在殿试当晚完成。
次日一早,朱允?汕字聊诟螅?叫⑷媪煜味辆砉伲?蛑煸?苫惚ㄆ酪榻峁?
朱允?啥俗?谏希?叫⑷嫠嗳簧锨埃?欣裣鹿颍?缓笳箍?ぱ〉谝幻?木碜樱?呱?
第一百七十七章 靠颜值、玄学点状元(二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