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一十二章 因果不空,老僧心乱[2/2页]

重生大明万岁爷 寒梅惊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呵一笑,道:“就如种麦子,我们需要播下一粒麦种,而这麦种便是因。待麦子破土而出时,麦种就没了,因就空了。而在麦子抽穗成熟时,便有了麦子,由此有了果。而这个果,又会在播种时变成因……由此,循环往复,因果永不消绝。”
      净思连连点头,然后说道:“那我们当下品尝的果,也会化为因吗?”
      老僧重重地点了点头,自信地说道:“会的,一切果,一切因,都在其中。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的活着,相信因果总有变化时,待那时,果即因,因即果!”
      净思虽不甚了解,却记在了心底。
      安静的街道,不像是城,倒像是世人罕至的荒凉之地。
      “师父,那位御史还会回来吗?”
      净思托着下巴问道。
      老僧如同入定,闭着眼,轻轻说道:“所有离别,总会化作相逢。只不过,有时候离别是一个相,相逢是另外一个相。”
      净思轻轻哦了一声,不再说话。
      老僧微微睁开眼,目光中满是凄然。
      言语轻松的人,未必没有背负沉重。
      那个名为宋正臣的朝廷御史,就这样消失了,不知生死。
      他不见了,青州的真相还会继续掩盖着,京师里坐着的帝王,只会将目光看向兖州,山西、广西与沿海等地,怕是看不到青州。
      自己出去?
      让净思去送信?
      算了吧,自己的腿断了,没有远方。
      至于净思,即便他离开了青州府,以他一个孩子之力也无法抵达京师,再说了,谁会相信一个孩子的话?
      别说孩子,就是平民去找官府说,也会当成奸邪小人给打死。
      这些官员宁愿打死百姓,也不愿意牵扯到皇室的争斗之中,尤其是涉及藩王这种大事。
      加上官官相护,即便是将消息打到了京师,怕也会处理得一干二净。
      太祖爷时期都被瞒了许久,何况是新皇帝呢?
      佛说因果报应,可只看到了因果,不见报应的时候还少吗?信奉了一辈子的佛,拯救不了自己,也拯救不了黎民百姓,所有的信奉,都只是奔着死后的极乐,而不是生的极乐。
      儒家认为性本善,佛家认为的是性本苦。
      儒家认为活着应该向善,做好事,留个好名声。佛家认为活着就是受罪,这辈子多做好事,死了不受罪,能享受。
      可问题是,儒家与佛家虽然教导了如何面对恶,比如儒家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善去恶,佛家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但他们都没有教导,该如何解决恶。
      约束自我恶的法子多,约束他人恶的法子少,这就是儒,是佛。像是道家替天行道的惊人之言,怕也不能被朝廷容忍吧。
      毕竟,朝廷是最大的天。
      老僧发现自己的心乱了,坚持了一辈子的东西是如此的脆弱。或许,自己从未入佛,从未真正理解什么是佛……
      闭上眼,黑暗吞噬了世界。
      睫毛微微颤抖,眼帘拉开,看到的是稀疏的星空。宋正臣艰难地坐起来,肩膀与后背上都火辣辣的疼,远处是昏暗的火把,还有巡逻的队伍,更远处还有军士把守。
      想要不惊动人就跑出去,俨然是不太可能。
      再说了,离开施工地之后呢?
      青州城都在齐王的控制之下,他手中还有骑兵,自己又能跑到哪里去?
      低低的哭泣声传了过来,宋正臣扭头看去,只见一丈开外的空地上,一个人正跪在地上,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哽咽低语。
      见没有人过来,宋正臣便小心地挪了过去,听到了不断重复的声音:“父亲”。
      借着不太明亮的星光,宋正臣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而他的膝前则躺着一位花甲老人,将手放在老人人中位置,已感觉不到呼吸,手也已冰冷。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吃不饱不说,一干就是八九个时辰,天不亮就开工,天黑了许久才休息,身上还带着伤,一旦有点病症,都可能会死在这里。
      几乎每天都会有人被抬出去,丢到城外的乱葬岗。
      宋正臣想要安慰年轻人,却不知如何开口,今天躺在这里的是这个人,那明天会不会是自己?
      死没什么,只是朝廷一日不知青州真相,那青州百姓一日不得安宁!
      自己离不开这里,也必须想发设法传出去消息。
      只是,谁能帮自己?
      宋正臣低头看着死去的老者,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第四百一十二章 因果不空,老僧心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