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百七十九章 反切法?推拼音[1/2页]

重生大明万岁爷 寒梅惊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府学、县学,运转已久,虽然有些弊病,但总体来说,并没有颠覆长期以来的教育制度,国子监革制与四级教育的确定,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传承千年的教育制度作了一定的梳理、优化、补充与规范,如同将曲折、坎坷的道路,取直、铺平。
      但制约教育平民化,大兴文教的根本,并不只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还有教育方法的问题,用三个字来总结,就是:
      教不会……
      没错,就是教不会。
      这个问题凸显在社学中,孩子们上学,训导上课,黑板一写,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引导学生识文断字,第二天翻课本,哦,这个字读啥,忘了……
      眼睛学了,手也练了,脑子没记住,隔两天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文字,抓耳挠腮。尤其是放了寒假之后,老师不在身边,遇到不认识的字,咋办?
      找老爹,老爹会拿锄头,老娘,那里有绣花针,放着吧,时间长了越忘越多。如何让学生更好识字,成为了社学教育最紧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社学教育推动就困难重重。
      杨士奇总结道:“教育自识字始,识字一途,没什么好的法子,只能强识强背,日日巩固。”
      “就没有其他法子?”
      朱允?裳?省
      杨士奇想了想,叹息道:“有倒是有一些法子,比如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这些都可以给字注明读音,但无论是什么办法,都有些缺陷,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字。”
      “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朱允?芍迕汲了迹?庑┓椒ㄗ约菏侵?酪恍┑模?泄?糯?硕潦槭蹲种械闹腔邸
      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与西方的表音文字完全不同,尤其是一些古汉字,即便是不认识,仔细想想也可以知道其意思:
      比如“禾”字,不就类似于田中生长的禾苗,再如箭矢的“矢”字,不就是箭头的形象?山水日月更不用说了。
      学习汉字,首先需要弄明白正确读音,只有读准了,才能去表达、沟通。虽然在漫长的中国教育发展中没有出现西方拼音,但中国人给汉字标注读音的研究并没有止步过。
      据朱允?伤???鹤质??昀吹姆⒄怪校??鹤肿⒁舻姆椒ú幌率?郑?渲凶钪饕?模?褪嵌寥舴ā⒅币舴ā⒎辞蟹
      说起读若法,不得不提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许慎作为给汉字标注读音的鼻祖,提出了读若法,又名读如法,即读近似音。
      比如《说文解字》中的解读“哙”字,其写的是:
      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用“快”字来标注“哙”音,简单方便。
      读若法在后世依旧有许多人使用,尤其是在初学外语时更是发扬光大,像是“三克油”、“谁又偷猫肉”、“谁特”,就是典型的读若法,想想在东汉的时候,人家把这一套都玩过了……
      读若法有点问题,有时候找不到其他简单的字来标注,比如“佛”,“摸”,“给”,,还有“卵”、“乱”,直接读若法,读音存在混乱。
      东汉末年,大概还没分三国的时候,在读若法的基础上出现了直音法,即用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去标注另一个陌生的字。
      比如“?荨弊植蝗鲜叮?苯佑谩澳搿弊直曜ⅲ?扇∠嗤?烈簟?烧饫喾椒ㄒ灿形侍猓?蔷褪切枰?日莆找桓鐾??舻暮鹤樱?绻?飧龆济徽莆眨?胫币粢仓辈黄鹄础?
      三国时期,孙炎完成了《尔雅音义》,在这里提出了反切法,之后这种方法在隋唐时期完善,并沿用至后世拼音标注之前。
      反切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汉字注音最主要的一种方法,无论是隋时《切韵》,唐时《唐韵》,宋时《广韵》,甚至包括后面的明代《字汇》、清代《康熙字典》,无一不是使用反切法进行注音。
      反切法的精髓是用两个汉字,将其读音一刀切为两半,前面一个字提取声母,后面一个字提取韵母与音调,之后拼接为一个字的读音。
      比如:坛,徒干切。
      要标注坛,可以通过“徒”的声母t,与“干”的韵母an进行组合,之后便是“tan”的读音。
      虽然没有拼音,但方法是如此。
      但这种方法也有问题,一些汉字复杂,笔画也多,切字的时候,再哪里下刀子,拿捏不准就切成其他字了……
      但总体来看,反切法依旧是占据主流的,相对科学的一种标注法,但无论哪一种办法,都有一个条件:你先得认识一些基础字……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朱允?删龆ㄉ弦惶每危??嗽诟咛ǘ?娼?艘桓鲋Ъ埽?伊烁龊诎澹?缓竺?税压?锏闹煳目?牒?挠昀?搅斯?蛹唷
      “现在请先生在黑板上写字,朕略作标注,命文奎与夏雨读字。若有哪位先生的字此两人没有读出来,或是读错了,一字赏五两。”
   &n

第六百七十九章 反切法?推拼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