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石灰渗出,印出一个白印子,这就是“稻囤子”。一边走还一边说着什么吉庆的话,家里人也及时的拿出“彩头”(瓜子、花生、糖果之类)作为回赠。“稻囤子”越多就预示着来年收的粮食越多,家家都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啊!
春晚开始了。陆陆续续的乡里乡亲到我家来看电视了。那电视是上海的一位亲戚送的,12?己诎椎摹B?葑拥娜思吩谝黄穑?热饶帜帧⑾残ρ湛?!赌淹?裣?妨耍?和斫崾?恕<依锇簿擦讼吕矗?杪枘闷鹕ㄖ悖?训厣弦徊愕幕ㄉ?⒐献涌巧ǜ删唬?急感菹⒘恕U馐弊芤?谙吹酶筛删痪坏墓?锓派弦恍┞?贰??踊虮??嗟模?小把构?保?蛔餍税压?兆拧;拱鸭钙?馊?谖颐钦硗繁撸?乇鸲V觯阂辉缙鹄闯粤烁庠偎祷埃?裨蛎挥醒顾昵?
一阵阵鞭炮声把人们从梦中惊醒,过年了,家家敬菩萨。把前一天包好的“大圆子”下到锅里,煮好后,一碗一个盛在碗里,放在中堂前,明烛、上香、放鞭炮。程序一点也不乱。对锅灶里烧的草都有讲究,大年初一烧的火必须用柴,不能用草,取“发财”之意。有一次斗胆问了一下“柴烧了”还有“财”吗?被爸爸用眼狠狠一瞪,不是过年的话,早一个巴掌上身了。
孩子们一趟趟的跑到各家门前,纷纷叫着“大爷大妈新年发大财”,然后就敞开着手里的口袋,等着家人分发各种彩头。家人也都笑眯眯的回应到“考上大学、做大官啊”,然后把彩头放入各自的口袋里面。这叫“跑年”!
大人们则一个伙同一个去拜年,家家户户都跑到。一片的祝福声、一阵的朗笑声此起彼伏。家人照例散发香烟或糖果,“华新”“红波”“大前门”等都是好烟,还有自己抽着别人闻着特别香的“凤凰”。家家户户都拜过年了,开始坐下来,打牌的打牌,谈闲的谈闲,喝茶的喝茶,一片欢乐祥和。
孩子们跑完了年,也开始玩起来了。玩纸板的、砸钱堆的、来香烟纸的、点鞭炮的、甩掼炮的……最激烈的要数“滚铜钱”了。前边两块砖平放着,一块搁在另一块上面,成一个斜斜的“丁”字,把钱放在离砖一定的范围内,各自准备一枚铜钱,在“丁”字型的斜坡上往下滚,滚到哪里,就把哪里的钱赢走。常常是“针锋相对”“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嚎啕大哭”。也是热闹非凡!
初二是回娘家拜年的。初三、初四有“春叙酒”,初五是小年,过了小年春节就算结束了。初六工厂上班,拿个压岁钱再回来。初七初八在家里再赖两天,就该出去门打工了,有句话叫“七不出、八不归,初九一十往外飞”说的就是这个。每到这个时候,外出的人总是家家户户都打个招呼,不在家了,请帮忙照应照应门口啊,然后跟着大巴去了外地。
几十年过去,如今的春节早已没有了当年的一些风俗。虽然社会进步了,大家也都富裕了,但总是感觉少了一些年味。
第42章 被沈焉寻撞见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