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唐庸又跟他们尴聊了几句。
      见他们虽然腼腆,但说起话来条理清晰,声音洪亮,丝毫不轻佻浮夸,心里也喜欢得很,觉得留下乡下种地太可惜了。
      他颇有些惜才,便道:“小响小亮,我送你们去读书识字好不好?”
      古人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习字,参加科举几乎是平民百姓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即便考取一个最末等的秀才也有免除徭役等诸多特权,又因古代识字率太低,读书人物以稀为贵,即便不走科考一途,总也不至于混得太差。
      两人听了唐庸的话都眼前一亮,赵响随即摇摇头道:“我们这般年纪了,启蒙怕是太晚了,再说我们要是都不种地,怎么供养母亲。”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不便说出口,就是固有的成见令他们对这个姐夫并不十分信任。
      十四五岁才启蒙是晚了点,不过问题应该不大,心智越成熟学东西越快才对,便道:
      “你们只想想要不要去,其他问题我跟婵儿商量着解决。”
      他两人“嗯”了一声就再也不答话了。
      赵婵儿跟唐庸商量要留下来住几天,直到父亲下葬。
      唐庸自然应允,又估摸着海天宴的酱料够用,便执意留下来陪她。
      赵婵儿拗不过他,有他在也安心些,就同意了。
      这日闲聊,唐庸跟赵婵儿商量道:“婵儿,我想在城里买个院子,到时把你母亲和两个弟弟一起接过去住。”
      赵婵儿自然是不会反驳,又见他愿意照顾自己母家,更是高兴,只是有些顾虑:
      “叔叔,咱们现在只有存在钱庄的不到二百两银子,买了院子,再置办些家具,恐怕不剩多少了。”
      唐庸摸了摸她的小脑袋笑道:“婵儿,银子的事情你不用担心,你知道叔叔上个月挣了多少吗?”
      赵婵儿愣道:“有多少?”
      唐庸有些得意:“六百七十二两!”
      赵婵儿深吸了一口凉气,有些不敢相信,咋舌道:“这么多?!”
      唐庸握住赵婵儿的小手,有些感慨道:“叔叔以前让你受苦了,以后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别人有的我家婵儿都要有。”
      赵婵儿感动得想哭,张望了一下见四处无人,仰头抱着唐庸的脑袋对唇轻啄了一下,低声说道:“叔叔,你对婵儿真好!”
      傻孩子。
      唐庸心里感叹了一声,对躺在堂中的死鬼岳父不禁有了几分感激之情。
      又过了两日,也少见前来吊孝的,唐庸嫌冷清,便让赵响去附近的小庙请了一班和尚来做了场法事。
      响动一起,登门的乡邻也多了,赵婵儿便依了母亲所说备了些帛布相赠。
      如此一来吊孝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却主要是为了那块布了。
      到得第七日便热热闹闹地把逝者葬了。
      这几日赵母对唐庸的印象也大为改观,忙完葬礼,五人聚在堂中,赵母便对唐庸感谢道:
      “姑爷,这几日多亏了你张罗了。”
      唐庸忙道:“应该的。”
      赵母叹道:“婵儿她爹生前没干过什么好事,对婵儿更是苛刻,想不到托婵儿和姑爷的福,能葬得这么风光,他也该瞑目了。”
      唐庸道:“岳母,我跟婵儿商议,想在城里买间院子请您和两位弟弟同住,相互也有个照应。”
  &nbs

第四十五章 满城沸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