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第三镇长途跋涉,从广州赶来支援,快到地方了,大战结束了,第三镇估计只能捞个换防的活儿,至于赣州城,仅凭第三镇和第二镇残兵,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了。
至少也需要一个月。
有这一个月功夫,清军援军早就到了。
到时候吃个夹生饭还好,万一……
不敢想,不敢想。
反正他接到的任务,是支援第二镇,如今第二镇战损半数,已经打残,急需休养生息,要不要继续往前进攻,还得听殿下的。
不过,传檄劝降的活儿,还是要做的,万一有天上掉下的馅饼呢?
三天后,王归正与曹振业会师,交接了黄泥岗大营、南安城,第二镇陆续撤回韶州、南雄休养,并带回一半俘虏,另外一半,自然是留给了第三镇,分别调教。
至于徐九亨的亲军协,殿下有令,暂配属第三镇,等待后续命令。
令王归正没有想到的是,天上居然真的掉馅饼了!
劝降的文书,居然取得了巨大成效,南康、信丰、崇义先后都降了。
崇义还好说,是个南安府的小城,守军只有百余人,接手不接手,暂时问题不大。
信丰的话,也还好,距离赣州远,距离南雄近,被黄泥岗以少胜多的血战吓到了,投降也比较合理。
王归正派了一标人马前去,驻守信丰。
南康城就比较耐人寻味了,作为赣州的南大门,距离赣州的距离,还不到距离南安的一半,怎么就降了呢?
王归正派前哨进了城,没有异样,就连赣州,都没有动静,这才放下心来,亲率第三镇主力进了南康,就近监视赣州城。
南安是好,就是距离梅关太近,距离赣州太远。
南康就好多了,正好卡在赣州咽喉上。
到了才知道,尚可喜为了守卫赣州城,抽光了南康的守备人马,放弃了这座城,面对平南军齐装满员的援军,投降也是顺理成章。
赣州城风声鹤唳了半个月,没看到平南军来打的迹象,经过多次哨探交锋之后,尚可喜、耿继茂、南赣巡抚刘永元终于确认,平南军止步南康城,不来了。
顿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于是,众人又忙着再次写奏报,声称经过艰苦奋战,击退了追击而来的平南军,赣州城安好等等,希望能减轻上一封请罪奏折的罪名。
殊不知,梅勒章京胶商到了南昌,早已上报,将罪名推给了尚可喜他们,只看皇帝如何处置。
消息到了京城,顺治大怒,顺便撤了藩,将尚可喜、耿继茂撸回了公爵,戴罪立功,一众败将,该处置的都处置了,抽调安徽、江西绿营万人,支援赣州,限期夺回失地。
达素进了福建,战事才刚开打,没什么消息,唯一的好消息是吴三桂那厮又打了胜仗,奏报上来,要兵要饷要赏赐。
只是顺治起了疑心,吴三桂那么能打,西南清军主力还在,耗费粮饷无数,为何李定国等人,还是活蹦乱跳的呢?为何永历伪帝还在呢?
洪承畴建议暂缓向逃亡缅甸的桂王余部进军,恢复云贵秩序,却是越缓越乱!
平南军已成大患,该再来一波大围剿了。
只是这兵力,从哪里抽调,还是个问题。
“从哪里调兵呢?”
第一百一十六章 黄泥岗四十烈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