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接受了吧?
李国英看不起这样的小人行径,但是,吴三桂现在有兵、有钱,确实是一个好去处。
至于贵州,赵布泰、线国安万余人还困在那里,曾经屡次出击湖南,都未能成功立足。
原因很简单,吴三桂不负责他们战时的粮饷。
他们是朝廷的直属人马,按照规矩,吴三桂没有那个义务。
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
李国英自信,如果三人合力,以战养战,击破湖南数座城池,还是可以的。
只是,那之后呢?
李国英有些头疼,这么多年的戎马生涯,从来没有这么头疼过。
想来想去,最好的生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投降李定国,一条是投降吴三桂。
汇合赵布泰尽忠朝廷,或者依托乌撒府死战殉国,也是不错的,只是,最终的结局,都是死。
李国英还不想死。
或者说,他的麾下总兵梁加琦、徐天佑还不想就这么算了,吴三桂已经屡次派人拉拢,李定国也数次招降。
若是再不做个决定,李国英感觉自己早晚有一天,会死在兵变里。
只是梁加琦倾向投吴三桂,徐天佑却倾向投李定国。
对于那个曾经被自己追的夺路而逃的李柘,徐天佑也是后来才知道,俩人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多年的战斗下来,昔日打不过他的李柘,已经成了大周之王,而他,只不过跨了几级,勉强当上了总兵,手底下还只是千余骑兵。
他知道李柘私下曾打听过那一场遭遇战清军将领是谁,也知道李柘如今对于清兵降将饿的态度:不计前嫌,量才录用。
他自认还是有才能的,尤其是在骑兵上,若是投了周,北方战场上他会大放异彩。
南方虽好,丛林实在是可怕,马匹矮小,一点都没有骑兵的样子。
就连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这些年也少了马匹来源,维持不住昔日庞大的骑兵队了。
梁加琦则是考虑到与川北明军厮杀太久,他一直是有名号的大将,万一被找了后帐,实在是划不来。
吴三桂已经攻进缅甸,准备在南边自立,兵精粮足,还是老交情,相比新兴的大周,更可靠一些。
李国英考虑再三,没有拿定主意,他在做个忠臣孝子,还是做个珍惜生命的普通人之间,摇摆不定。
直到,周军全取山东战报传来,赵布泰、线国安被迫臣服吴三桂,李国英终于拿定主意,将乌撒府留给徐天佑驻扎,亲率梁加琦等剩余万人大军,退回云南,向吴三桂表示臣服之意。
李国英刚刚撤进云南,徐天佑就投了李定国,至此,大周再下一城,四川全境收复。
只是,李定国仅仅留下了一哨人马驻守府城,便率军退回了叙州府,向南京报捷。
李国英放弃的干脆利索,李定国收复时也食之无味。
“地方是有了,可惜,还是缺人。”
第一百九十九章 李国英的选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