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面也处理的井井有条。
      偌大的大吴帝国也从来没闹过什么乱子。
      即便北方齐国天佑皇帝,一次次的率兵南下。
      动不动就几万骑兵,袭扰边境城池。
      但在固若金汤的城防之下,一次次的铩羽而归。
      这么些年来。
      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吧?
      可随着小皇帝逐渐长大,身边的大臣,也开始有些人渐渐动起了,一些歪心思。
      各种作死的开始向小皇帝灌输起了亲政的意识。
      所谓的亲政,便意味着夺权。
      多年精心料理国事的宰相李通,倒也没想着要取而代之。
      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动过这样的心思。
      即便手底下的许多大将军,以及各个地方上的巡抚以及六部尚书。
      倒也有不少人断断续续的隐晦暗示过他,希望他能够自立称帝。
      但一次次的都被他明言拒绝。
      并且警告这些属下,再也不可以这样的心思。
      可自己的一片忠心。
      并没有换来小皇帝的感激和敬爱。
      恰恰相反。
      现在的小皇帝,仿佛事事都爱和自己对着干。
      即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自己即便是提出了一些,非常巧妙而又圆滑的处理方式。
      但这个小皇帝仿佛就像是吃了火药一般,总会在那些清流大臣的支持下,跳出来唱反调。
      就比如说这一次。
      这么些年来,朝廷的税收总量越来越少,税收的路子和方式越来越窄。
      国库里能收来的钱粮……也几乎成断崖式的逐年下降。
      自己建议联合伪魏国贾归年,并适当的给他些许资助。
      然后趁机挑起贾归年和贾鹤春兄弟两人的窝里斗。
      让他们兄弟二人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然后大吴朝廷便从中渔利。
      按理说这应该是最省钱也最省兵力的方式了。
      可却遭到小皇帝的强烈反对。
      并且还搬出了历代祖宗皇帝来做挡箭牌,妄图占据道德高地,对自己进行人品上的批判。
      糊涂,糊涂啊!
      这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吗?
      国库里还有几个铜板,还有几粒粮食,难道你不清楚吗?
      眼下的国力,已经完全无法支持,一次又一次的大战。
      更何况眼下齐国,三路大军大举南侵,合兵号称八十万。
      这样的压力,北部边疆可以说是人心惶惶。
      甚至许多朝中大臣,已经出现了割地请和的声音。
      这是极为不妙的信号。
      就连官员,已经对这两线作战毫无信心。
      更何况民间的百姓。
      ……
      ……
      而西面巴蜀一带。
      看似威胁不大,实际上更加的糟糕。
      齐国的天佑皇帝,已经亲自率领五千骑兵,化整为零的悄悄混入了四川巴蜀一带。
      并且和伪魏国太子贾鹤春,已经悄悄的取得联系,合兵一处。
      传言,这两股势力已经达成了某种协议和结盟。
      并打算大力的扶持魏国太子贾鹤春。
      并且宣称要让魏国成功的割据巴蜀,以抗吴国。
      这是个非常不好的信号。
      北边的齐国一直是吴国的心腹大患。
      虽然说这齐国游牧民族居多,每到秋冬季节就会冻死牛羊无数。
      国家的版图也远远的比不上大吴帝国。
      可架不住这齐国的骑兵战斗力高,整个吴国老少皆兵。
      随时随地几乎都可以,拉起一只数万大军出来。
      然后就像是一群蝗虫一般,但凡过境之处,所遇到的城池和村庄,立刻便化作一座荒城。
      ……
      反观吴国这边。
      尤其是自从镇北大将军李天策殉国之后。
      北方边境,更加难以抽出骁勇善战的名将。
      更不要说北疆的百战精军了。
      领着身后的文武百官走出皇宫,宰相李通有些郁闷的,看了看身边的兵部尚书,脸色深沉的叹了口气:
      “兵部,你们可有什么好的建议?巴蜀一带该用何人为将?眼下的伪魏国逆贼,已经快速发展,据说已经聚兵上万人,再不进行快速围剿和铲除,只怕会伟大不掉,终究成为我们的心腹之患!”
      兵部尚书抖了抖耳边的官帽帽翅,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自己脚步说道:
      “若一定要快速评定,并且毕其功于一役的话,下官建议,用上将军王定边。
      只要上将军王定边老将军可以出马,这伪魏国逆贼定然可以快速的将它铲除!”
      一边的一位红袍官员,立即快步跑到宰相李通面前拦住去路,大声反对:
      “上将军王定边,固然用兵如神,有他出马,自然可以马到成功!
      可大家也知道,北部边疆一带,万万离不开上将军啊。
      若是把上将军给抽走了,谁来镇守北部边疆呢?
      若换在以前倒还好说,上将军和镇北大将军两人还可以来个轮换。
      可眼下镇北大将军已经殉国。
      朝中再也难以抽出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贸然的抽调上将军西去巴蜀的话,北方战事恐将糜烂!”
      “是啊,是啊,相国大人还请三思而后行。?事实在太过体大!一定要谨慎行事。”身边另一个紫袍官员,也柔声劝道。
      满脸的忧国忧民之色。
      这是吴国的大理寺卿。
      堂堂的六部九卿亲自开口,就是宰相李通也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下。
      李通有些郁闷的,看了看这位大理寺,长长的呼了一口气说道:“实不相瞒,很久之前,大约也就是镇北大将军殉国之际,我便和上将军书信联系过了。
      上将军王定边也非常赞成我的这想法,至于大家担心的北部边疆一带。
      上将军早已做了妥善安排,北边仍然的打着上将军王定边的旗号。
      令部下多部署旗帜,并且紧闭城门不再作战。
      同时派出一些轻骑兵,远行绕道齐国大军的后背。
      啥也不干,就专门在他们的大后方进行烧杀抢掠,让他们无法安心作战,同时也彻底的打乱他们后勤运输和部署!”
      须发皆白的大理寺卿一听,高兴的捋了捋下巴胡须,兴奋说道:
      “上将军果然妙计,真不愧是沙场老手,竟然能想出这样的绝世策略!”
      正说话间。
      对面迎面走来一个身穿铠甲的老头,笑呵呵说道:“我大老远的便听到有人夸我,看来我王定边的名声,果然好用!”
      众人诧异的一看。
      迎面走来的这位老将军,赫然是上将军王定边。
      (二合一章节)

第116章 我乃上将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