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章 大唐隆中对(下)[1/2页]

现代大唐 黄粱N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没有什么能改变李世民的雄心壮志,至少现在绝对没有。
      其实稍微腹黑一点来说,李世民也不需要什么太强的能力,但是只要有一个知人善用这就够了,而且要真正大用,舍得放权。
      现在他心中就在考虑给闫艾会一个什么官职?
      李世民对人心看的挺准的,这世上人勾心斗角所图的不就是名利嘛!只要知道你所用的人的追求或者是野心,那就给他所想的,士为知己者死......
      李世民自认为自己现在挺了解闫艾会的,虽然口中一直提着钱财,可事实上李世民给的黄金却只带走了一点,其他的就那么随便放着,不像一个爱财之人的做法,虽然这也可能只是掩人耳目.....
      既然不是为了钱,那就是名了,也可以说是权。
      可闫艾会只来了两天,也没有什么太突出的能力表现出来,这就有点难办了,难道给个司农寺的职位,是不是有点那什么......
      房玄龄也善于读人心,李世民心中所想他是猜个差不离,微微一笑,说道“大黄,刚说完了衣食住行,再说说你之前所说的科学吧!”
      “也好,大黄能力肯定是有的,这事还需缓缓图之。”李世民心中想到。
      “好,那就再聊聊科学。”闫艾会也有此意,他对儒学真没什么好感,儒学主要是修身养性,对治理国家却没什么好处。
      表面上来看,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族虽然繁荣一时,但是也就失去了进取之心,才会每隔几百年神州大地就要遭一次劫,这还不止,即使不是战乱年代,老百姓也过不上好日子。看看历史书总是形容人民的麻木不仁,可对他们来说,谁来统治都一个样,为什么要支持你呢?
      “科学,顾名思义,分科而学,跟孔子他老人家说的因材施教差不多意思。”不喜欢是不喜欢,但是看看地球上那个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的年代,还真有点怀念儒学,只是不能墨守成规,与时俱进才是真理,所以闫艾会觉得应该是改变儒学而不是推翻。
      哎,闫艾会刚百度过科学的定义,这会就用上了,虽然很多都忘了。“科学就是将各种知识细化分类研究,是人类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总称。”就记得这么多了,不过闫艾会有自己的见解。“简单地说,就是将各种知识都细化,分类,研究。就比如说种地,大家都知道水稻一般都是南方种植,北方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人研究这个吗?又比如怎么种才能产量高呢?有的地方一年能种三季,有的地方一年只能种两季,你们这都知道原因吗?”
      三人对视一眼,谁都没有说话。确实,都知道水稻只能南方种,北方不能,是因为南方雨水多,那为什么南方雨水多呢?这就没人知道了。但是这应该是司农寺的问题,下次就这么问他们,李世民心想道。
      “说完了农业,再来讲讲工业。”闫艾会喝口茶,继续说道,“你们的用的弓箭好像从几百年前就这样吧,一直以来也没有什么改变。这又是为什么呢?真的是因为这弓箭已经发展到头了?”这是蒙的,闫艾会对此并不是很了解,不过人类从发明弓箭到最后放弃弓箭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最多就是材料不同,威力不同罢了。
      “还有你们的武器,敢问李哥你们一年能产多少钢吗?”众所周知,唐刀可以说是刀中之王,这个没错,可是因为材料的问题,打仗时折刀砍不了几下就不行了,因为刀刃早就卷了,所以历史名将就没有用刀的,或者说没有用利刃的。
      “这个,之前看过工部统计,去年大唐年产铁一百余万斤,钢十万斤吧。”李世民说道,钢铁的产量他可是最关心的。
      “呵呵,”闫艾会心算一下,“李哥知道我们那的产量吗?”没等李世民回答,“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知道我们那的规定,钢铁厂年产量达不到十万吨的不让建,十万吨也就是二十亿斤。”闫艾会记得在哪看到过这个数据,也可能不大准,不过无所谓了。
      李世民三人大惊,即使对闫艾会的世界尽可能的想象,但也绝对想不到这个数字,更关键的是这只是最小的,那大的该是多少?
      “而且我们那边可是钢铁,不是你们这破铜烂铁。”闫艾会继续吹到,“我们的钢可是几十年不生锈,强度硬度都不是你们这能比的......”
      “大黄,你来帮我,”李世民很诚恳的说道,“我要求不高,跟你们最低的一样就行了,什么条件你尽管开。”
      “李哥,我肯定是要帮你的。但是我说这么多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让你们明白这是为什么?”唐朝已经有高炉炼铁了,可是终唐一代产量最高也不过是一千吨,这不是一个工厂,而是这个大唐。
      “你知道钢和铁的区别吗?为什么一百万斤铁才有十万斤钢?这都是知识,这就是科学!”闫艾会郑重道。
      “恩,大黄言之有理。”李世民点点头道,“科学确实很有用。还请大黄想办法在大唐教授科学。”李世民对儒学不是很在意,帝王只在意怎么统治国家,至于利用什么统治都是小事。
      “教学啊,”闫艾会有点不爽,我是来挣钱的,教学不大好吧。看看网上的视频,学生不好带啊。“这个,我没有教学的经验啊,肯定教不好的。要不这样吧,我多带来一些书,李哥找些学习好的自学吧,有不懂的来问我就好了。”
      李世民不知闫艾会为什么拒绝,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以后朝堂的官员都自称门生,那可真是天大的荣耀啊,这地位还用多说嘛!世家之所以是世家,就因为他们掌握知识,掌控读书人。
      “那好吧。”李世民也不强迫,“那你再说说科学还有什么好处。”
      “科学,就是掌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能让人上天,还能让人下海,能让人走的更快,还能让人活的更好。”虽然现代有各种不是,但是不可争议的是生活质量确实提高很多。
      “人还能上天?”李世民惊讶道,上天不是神仙的专利吗?
      “当然可以,而且并不复杂。”古人的智慧一直都在,只不过是受各种影响和约束,所以在科技方面很难进步。“李哥,听说过孔明灯吗?”
      “孔明灯,倒是听说过,”李世民也算博览群书了,而且不只看儒学典籍,各种杂学也略有涉及。“只是从未见过,而且传闻只有武侯被困时出现过,后世再无记载。”李世民表示怀疑。
      “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不清楚,不过这个却是真实存在的。”孔明灯的来历基本上有两个传说,当然,闫艾会并不是很感兴趣,他只知道这是古人的智慧。“而且孔明灯很简单。”
      闫艾会打算小小的试验一下,因为自己也没做过孔明灯。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热空气轻的原理,当然做起来就难了点。
      首先闫艾会在房间里找到蜡烛,去掉烛台,又用刀把蜡烛削掉一大半,点燃,又取出几张纸,用胶水粘几下,像是帽子。打开针盒,取出四根针,穿上线,针插在蜡烛底部,线系在纸的下方。很好,孔明灯就做完了,剩下的就看飞不飞了......
      闫艾会被打脸了。毕竟只是用胶水粘的,一遇热就稍微开了点缝,密封不好,热空气带不动蜡烛,但是纸确实是飘着的。(小时候做过,原理很简单)
      李世民和他的两个小伙伴都惊呆了。
      “这,这是为什么?”李世民盯着看了半天也不懂是为什么,虽然没能飞起来,但是纸确实是飘着的。
      闫艾会也不说话,又点燃了一支蜡烛。“李哥,你仔细看着蜡烛的火。”
      蜡烛因为材质的关系,火苗有时候会冒出一股黑烟,往上飘了一点很快就不见了。
      这蜡烛李世民看了快三十年了,要是能懂早就懂了。
      房玄龄则看出一点苗头,“大黄的意思莫非是这黑烟?”
      “没错,”闫艾会得意一笑,“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所有人都看到了黑烟往上飘,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烟往上面飘。估计,这孔明灯的发明者也只是利用了这一特点,至于其中的原理应该也是不懂得。”古人这点很不好,对什么都是不求甚解。
      “大黄,快讲讲这是为什么?”李世民催道。
      “这就是利用了热空气轻的原理。”闫艾会想想又道,“热空气比正常空气轻,所以它会往上飘,我利用这纸把热空气固定在一个范围,热空气越积越多,就会把纸也带飞。如果密封好一点,蜡烛的热量再大一点,这孔明灯就成了。”
      “也就是说,如果这热量足够大,这灯也做的足够大,也许,也能把人带飞。”房玄龄不愧为贤相,举一反三。
      李世民想了一下,也反应过来。“没错,绝对可以的。”李世民也知道一举反三,如果侍候飞在高处,那么敌人什么动向,什么布阵还不是看的一清二楚,想想就热血沸腾......
      李世民是个实干家,“大黄,你先休息一下,我们晚上再接着谈。”然后带着闫艾会做的飞不起来的简易版孔明灯走了,他要找工匠亲自验证。
      房杜二人见正主急冲冲走了,也就不便多留,两人也都是上过战场的,对孔明灯的军事用途也是一猜就透......
      闫艾会有些哭笑不得,李世民这是一点拖延症都没有啊......
      两个月后,李世民就能站在大唐制作的热气球上睥睨天下......
      房间又只有一人了,闫艾会开始筹谋大唐的腾飞计划。
      大唐目前能做的工业产品相当有限,即使是有闫艾会的帮助也不行。而且,这些人根本不懂其中的原理,做不到举一反三,所以能达成的成就也不会很高。
     &nbs

第14章 大唐隆中对(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