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艾会笑了,也对,自己能想到的李世民怎么可能想不到。
接着就给李世民说了自己的想法,李世民大为赞赏,特别是由被动改为主动,不是我强制要求你们改变,而是你们主动请求改变......
闫艾会也看了计划书,里面关于要改革的事基本上一句没提,想必是改过了,主要就是制定计划,提出要求还有措施。
两人又聊了一会,就有侍卫禀告说大臣们都来齐了,李世民拉着闫艾会一块参加。
众人落座,李世民先是说了几句客气话,就开始进入正题。
第一就是吏治的改革。
之前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主要就是人口和税收,而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也只能强派下去,有的还为自己谋点利益。
而这次改革就是改成绩效考核,打分制的。
人口和税收依旧是很重要的两个点,每个算是三十分,然后教育十分,主要就是数学和拼音的推广等。基础建设十分,包括河道和道路整修等。还有地区治安也是十分,命案必破,不能有大规模的团伙等。
最后就是国企的发展,这个比较新鲜,朝廷准备在每个地区都要有一些国家工厂,主要生产一些不易运输的商品,比如钢铁,水泥等。
最后一条本来是很多人都不支持的,因为这些伪君子一直认为官不与民争利。
不过闫艾会一句话就搞定了,都是我发明的,与谁争利啊......
李世民又说了一句,国企的一部分盈利可用于当地的发展。
这下全票通过......
官员的绩效只要达到八十分就算合格,达到九十分就是优秀......
然后就是农业的增收了,一方面是新粮的推广。
这个还比较简单,因为一旦收获,绝对震惊,到时候人们会主动要求种新粮,但是由于种子较少,所以分配就是个问题了。
而且种植的比例还不能失衡,适宜的地区可以多种,不适宜的就少种点。
还有就是很多地方都是一年一季,只有很南方才有一年两季之说,这个其实也比较简单,找几个托,不多,找几个榜样就行了。
接着就是工业方面了,尽可能的整合地方上的小工坊,集中力量共同生产,地方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优惠政策,生产各地方需要的发展物资和人们的生活物资,减少路中的损耗。
最重要的是专利法必须要严格的执行下去,除开犯人之外的所有大唐子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任何人不得侵犯。
商业方面就比较少了,大唐立国不久,百废待兴,商业还得需要一些时间,不过优惠政策已经订好了,原则上是支持和鼓励商人行商的,但也有一些限制,商税不能漏,而且还要对商人进行信誉度调查,信誉度低的是有处罚的。
而教育方面是儒家最重视的。
已经有大儒提议对大唐文字进行改革了,但会不会直接沿用现代的简化体还不能确定。不过汉语拼音是绝对可以用的,在地方上,儒学是必修课程,数学是选修课程......
接着就有专业的官员提出专业的问题,李闫房杜等人也给出解答,并让人写成案例,供官员借鉴参考。
总体来说很顺利,因为基本没有损害权贵的利益,而且在一些方面也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利益。
更让众人欢喜的是,李世民主动放权,组建内阁。
这也是李世民知道现代制度之后考虑很久才决定的,而且是跟闫艾会商讨过的,不过闫艾会推荐了一种相对好一点的内阁制。
内阁制本是加强皇权的,可惜,由于制度很成熟,一般的皇帝真没本事掌控。
像明朝的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机器运转依然良好。
也不能总是批评皇帝不作为,真的是去和不去没大多区别......
李世民的内阁制在闫艾会的引导下,与明朝的有些不同,一个是人数多,另一个是权力大。
赞成率达到七十的时候就不需要皇帝复核,只有一些重大事宜皇帝才会参与。
当然了,军队是属于皇帝的。
李世民挺狠的,他觉得这种制度挺好的,群力群策,高效公平。他所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平衡......
对于皇帝放权大臣们是很高兴的,在之前大臣们说是商议国事不如说是执行国事更好,皇帝权力大的离谱,所有事宜都会过问,然后拿出解决办法,大臣们只负责执行就好。
现在就不一样了,大臣就有决定的权利了......
一场会议从中午开到晚上,长安城的官员也都陆陆续续来了个遍,其实就是走下流程,表明这是全员参与,这个员指的是官员......
最后这份改革计划还定了名字,叫做小步慢跑计划......
第44章 小步慢跑计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