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章 是非不渡忘川河[2/2页]

一笑小窗中 谁家翁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人死之后吧,要过鬼门关,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川河划为界。忘川河水是血黄色的,里面尽是些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比方,像你这样的……还有虫蛇满布,腥风扑面……忘川河上有奈何桥,奈何桥边坐着一个老婆婆,叫孟婆……要过忘川河,必过奈何桥,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转世投胎……”
      “那就别说了,赶快带我投胎去吧!”小乞丐催促道,“你没听见,鸡都打鸣了么?”
      舜华也说:“是啊,是啊,快走吧,你前面带路。”
      小乞丐问:“是你带我去投胎,还是我带你投胎,怎么是我带路?”
      “当然你带我啦!”舜华说,“我在世间是大家闺秀,成天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我知道往哪儿走……”
      “这忘川河,我也没去过呀!你让我怎么带路?”
      “你不是要饭的么?乞讨的路上,就没见过水呀,河啊,什么的?”
      “那倒是常见。”
      “这就是了,往河边走,就对了!”
      “还是投河么~”小乞丐嘟嘟囔囔,领着舜华就上路了。
      【二】《忘川河》佚名
      忘川河里忘川水,磐石之侧生蒲苇。
      犹记新春生新苇,心喜得与磐石偎。
      看到小乞丐不高兴的样子,舜华没话找话地问:“到了忘川河,孟婆问起咱俩来,如何跟她说?”
      “说什么?”
      “咱俩的关系呀!”
      “就说是兄妹。”
      “是姐弟吧?我看你这长相,顶多也就七八岁。”
      “你不是索命鬼么,怎会连被索之人的年龄都搞不清楚?”
      “不对么?”
      “可不是不对呢,”小乞丐说,“我今年都三十二了。”
      舜华吃了一惊,“三十二?怎么这么矮?侏儒吧!”
      小乞丐停下了脚步,生气地看着舜华,把腿在她面前一伸,说道:“你看,侏儒有这样的大长腿?”
      “大……嗯,和你的身高比,你的腿可是不短……可你这身高,和侏儒也差不多么……”
      “我这叫呆小[指袖珍人]。”随后,小乞丐又解释说,“我这‘呆小,可是呆萌的呆,不是痴呆的‘呆。”
      “那不一样么?”
      “不一样!”
      “哦,对了,对了,想起来了,武大郎就是你这样的人。”
      小乞丐怒视着她,“若我是武大郎,你岂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我叫舜华。”舜华又问,“哎~,你叫什么名字?”
      小乞丐说:“我没有名字。”
      “人,怎能没有名字呢?”
      “我就是没有么!”
      舜华笑道:“这样吧,以后,我就叫你‘大长腿。”
      “你爱叫什么,就叫什么吧……”
      说话间,两人就走到了一条河。大长腿问道:“是这条河么?”
      舜华下到河边,看着哗哗流淌的河水说道:“不像啊,这里的水是清的,不像忘川河那样浑浊……”她转头问大长腿,“我们是不是来晚了,没赶上呀?”
      ————————————
      注释
      【2】外婆
      (1)关于“姥姥”和“外婆”的纠葛,其实这两个词来源很古
      从文献上看,“外婆”的来历更古些。这很容易理解,汉朝就称娘家叫外家,外祖母自然是外婆,也有称外祖父为外翁的。到唐朝,文献里就有“外婆”之称了。元代以后文献更多,无需举证。
      至于说,北方没有称外婆的也不确实。
      在老舍先生的著作里,“外婆”出现了71处,“姥姥”出现11处。“姥姥”和“外婆”其实现在都是普通话的词汇了。老舍先生名文《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两者是通用的:“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老舍先生是地道北京人,所以说外婆是南方的说法,并不确切。
      “姥姥”过去很长时间是老年妇女的通称,如《红楼梦》里刘姥姥。明朝以后也用来称外祖母,地域性也可能有些,但早就都进入了汉语普通话之中,说不上哪个是特异的方言。
      当然,可能外婆比姥姥更正式一点,姥姥好像更口语化。有趣的是,现在做书面称谓用的“外祖母”,从先秦开始就用。
      (2)关于公公婆婆的纠结
      公公婆婆的称呼见于文字,并非始于明代,而是始于元代。写《琵琶记》的剧作家高明是元代人,而不是明代人。
      公公,原本是古人对于老年男子的敬称,后来逐渐用于对丈夫的父亲的专称。
      婆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人称父为郎,母为婆。后来婆婆逐渐演变为对丈夫的母亲的专称。

第4章 是非不渡忘川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