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章 少年知非情意浓[2/2页]

一笑小窗中 谁家翁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起了怜爱之心,冒昧地上前说道:“你夫犯罪已斩,丞相命我来抄杀你们全家,我见夫人年纪尚幼,死了怪可惜的。夫人若从了我的要求,我将在丞相面前替你说情,救了你们满门的性命,你看,怎样?”
      刘氏见他一脸垂涎的恶心模样,料想他一定是为了得到自己才编了这套瞎话。
      当下,刘氏就勃然大怒,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们这般千杀的狗才,无缘无故地杀害我的丈夫,还敢妄生它念?今我夫君既然为国尽忠,我也能拼得一死!生,不能啖汝等之肉,死后,也必为厉鬼,摄汝等之魂。”
      说着,刘氏便回手拿过剪刀,向自己咽喉便刺。
      巴赛被她骂得已经够呛了,正在出神,却看她要去寻死,连忙上前就去抢她手中的剪刀。
      刘氏见他竟敢向前动手,害怕被其侮辱,反用剪刀,将自己的脸面划得鲜血淋淋。
      巴赛无可奈何,恼羞成怒地大骂:“你这个贱妇,不受老子的抬举,看你死得成,死不成……”
      说罢,他命令众家奴抄没了杨家的家产,并将刘氏看管了起来。
      回到丞相府,巴赛复命说:刘氏抵抗官府命令,辱骂丞相如此如此。
      铁木丞相发恨道:“这个贱妇,还敢骂我!?”随喝命家奴去斩首报来。
      此事随即被台臣获悉,舆论瞬间鼎沸,都要联名上奏。铁木丞相一看形势不好,赶紧令人快马加鞭去收回成命。
      经过台臣的努力,总算保全了刘氏的名节。
      台臣问她:想去哪里?
      刘氏便说:遁入空门。
      ————————————
      注释
      【1】丞相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帮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一直同时存在。
      相帮跟丞相一职不同:丞相是相邦的副手,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1)丞相的品阶
      丞相有的朝代是一品,有些朝代是二品。他们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是皇帝的左臂和右臂,因此需要非凡的智慧和过激的进取心。
      (2)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
      大多情况下,右丞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所以,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但也有例外。
      在古代的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秦汉时期,右相大。汉武帝时期,左丞相不算全职丞相,只不过是职位空缺时候的过渡职位,等待得到贤人再任命右丞相。
      从隋唐到北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
      到了南宋的时候,又改了回来,变成右相大于左相。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
      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
      (3)为什么古人把“左”尊为上位?
      《道德经》中写道,“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春秋时期的人们普遍认为,左边代表着吉兆,右边代表着凶兆。由吉凶引申出阴阳的含义。《礼记》中写道,“左为阳,吉也;右为阴,丧所尚也。”根据这两本古籍经典就能初步判断出,春秋时期以左为尊。
      《礼记》中还说,“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这就是男尊女卑的由来。而且,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有人通过日常生活经验,进一步分析了以左为尊的形成原因。对于一般人来讲,左手没有右手灵活。左手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右手处于劳碌做事的状态。两者对比之后,当然可以得出结论,左手更加尊贵一些。于是乎,左为尊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思想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成不变,到了秦汉时期就不再是以左为尊了。
      从秦汉开始,皇帝登基主政的座位是朝向南方。《史记》中记载“南向称帝”,臣子面向皇帝奏报,所以臣子的正方面应该是北。如果按照天子的朝向以左为尊,从臣子的角度看就变成了右为尊。因为左右是相对的概念,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对于这两个人而言,左右正好是相反的方向。于是慢慢就有了以右为尊的说法。

第12章 少年知非情意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