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舜华嫂子既不嫌弃腿子哥的身高,也不嫌弃他的身份,肯与他共度余生,这都是腿子哥的福气!真可谓,董永娶了七仙女——赚大发了。
这样吧,我建议腿子哥的俗名和道号都用一个,就叫‘够了本[苟乐本]。反正,以前大家也称呼腿子哥‘苟姓,名字是欢乐的‘乐,本分的‘本,这也与他的品德和性格相关。”
大家一致赞成,于是就通过了大长腿的新名字——苟乐本。
三十多的人了,今天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也算是喜事一桩,众人纷纷起立,举杯祝贺。
甄友乾喝了杯中的酒,便开起了玩笑:“乐本啊,要是以前,你做了道士,根本不影响你的婚姻。可是,自从王世雄[王重阳]悟道创立了‘全真派,我们的薛禅汗[忽必烈]又封他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道士便有了不结婚,吃素食等教规。当下,你说你做了道士,你这不是诓了人家舜华妹子么?”
“我这不是假道士么!”苟乐本回了一句。
“谁知道你是真是假?”友乾说,“反正在他人眼里,舜华妹子是没人要了,嫁给个道士过活,只是为了孩子出生后,也有个出处。”
苟乐本不悦道:“你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
“你看,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就安心去做你的道士,至于舜华么……要不…我先领家去?”
“你领回家去干嘛?我不是两三个月就回来了么?”
“你回来,我再还给你呀!”甄友乾继续调笑,“你看,你去南方那么长时间,也不一定什么时候回来,你总不能让舜华撅着个大肚子再四处乞讨吧!”
大长腿道:“达大人说了,让舜华在他那里过活,正好与绯儿作伴。”
“万一你回不来呢?”甄友乾又说,“你能让达大人老是给你养着媳妇?”
苟乐本奇怪地问:“你怎就知道,我回不来了?”
“呵,江南的生活……”友乾转而改口说道,“我走南闯北十几年,可以说,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什么样的人,我没有见过?”
苟乐本不服气地说:“你别在我眼前装大人儿,我可比你年长,光要饭就是几十年,见过的人不比你少吧?”
“那能一样么?”甄友乾说,“你是要饭的,只看好人的脸色,你能跑到凶神恶煞的面前去讨饭?可我,就不同了,我是商贾,什么人的脸色都得看!这几年下来,别的本事没学会,可就练就了一身‘识人、算计和搞定的能力。”
满桌的男女仿佛来了兴致,且要看看眼前的这位“奸商”如何搞定苟乐本夫妇……
————————————
注释
【1】道士
道士一词,在古代一般是指学道、务道之士,也就是对学道之人的泛称,并非完全指向经营道家信仰(道教)的信徒。宋朝以后,道士逐渐成为道教的专有名词。
(1)历史
南北朝时代期,多把道人称为佛教沙门,“真人”只是对道士的一种尊称。当时的道士尊称张陵为“正一真人”,许谧为“上清真人”。
东晋《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云:“夫先生者,道士也。于此学仙,道成曰真人;体道大法,谓之真人矣。”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真正定义了道士的职务:“所以名为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心运意,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诫诵经,烧香散花,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唯行道业”。
到了唐朝,道人专指道士。但是,道士、道人、方士等名词还是经常混着用。《唐六典》卷四云“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
(2)起源
道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老子、庄子。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有“古之道士”一词,但不是指道教徒。真正的道士之称可能始于汉代,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始祖。东汉汉灵帝时,张角创立太平道之后,始有道教之名。
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中也有“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一词,是寇谦时才开始广泛使用,不过早期道士专指出家求真理之人,不指在家修道士。
(3)分类
按地域,道士又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三洞奉道科诫》将道士分为六阶:“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中被认为道功最高者,称为“高功”。
闵智亭道长《道教杂讲随笔》述:“全真高功一定须得到上一代高功的‘拨职才是合格高功。”北魏人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自称天师,自此道教徒可在家立坛。
(4)特征
道士的服装称为道袍,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汉服,还要戴古代的冠巾,脚上穿的鞋叫做云履。道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称为宫、观、庙或道院,他们大多住在这些宫观里。现在道士的衣服多半是满清式马褂的道服。
元朝以后,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两种,也就是人们说的全真派与正一派。
一个传统的全真派道士,需受戒出家,居住于宫观之内,大部分素食,不许娶妻,类似佛教僧侣。道人常留须蓄发,头顶挽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须,强调打坐、清修。
正一派的道士可以结婚,可以居住家中,也称“火居道士”,不斋戒时可吃荤食肉,很少人出家,发型大多也是一般的俗人发型,常被称为居士。集会时方赴宫观,主要从事道教仪式活动,尤其强调画符、念咒,驱使鬼神。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仪上有许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炼内丹,正一派道士经忏中用符咒。在科仪、所做法事的侧重点和所敬祖师上更有差异。比如,正一派弟子须经过授?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则需授戒,授?、授戒均有严格的规定,仪式非常隆重。
第44章 质如轻云色如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