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的一早,便领着梅皎儿和苟乐本来到通州码头等虞集一行。
【一】《送刘提举还江南》达普化.诗
辰时刚过,虞集的马车就到了。
达普化赶紧上前问候,并说明来由,想请虞大人捎皎儿两人一程。
虞集知道达普化在集贤院工作,管理本朝的道教事务。可是,大老远的让新科状元亲自送俩小道士来码头等他,想必这俩小孩也是大有来头。
看着皎儿长得有点儿西域人的特征,又是一头的白发,还穿着身女仙萼绿华一样的青衣,虞集便逗弄道:“小仙姑呀,你这是要去哪儿修行呀?”
皎儿回:“去吴兴。”
“吴兴呀!”虞集一想,不算是太顺路,又问,“想去吴兴拜见哪位道长呀?”
皎儿道:“不是见道长,是找我舅舅去。”
达普化帮着解释说:“她舅舅是赵子昂大人。”
“噢,子昂呀!”虞集大笑道,“那更是云谷道仙啊,你知道么?你舅舅自号‘水晶宫道人。”
皎儿摇了摇头。
“不知道呀!”虞集说道,“说起你舅舅啊,我俩还有一层姻亲的关系。”
达普化道:“大人说这‘姻亲,她一个外夷小孩,哪会懂?”
“噢,忘了,忘了,只把她当成小仙女了,以为她什么都知道呢!”虞集告诉皎儿,“这姻亲呀,就是我的第一任夫人啊,与你舅舅是堂兄妹的关系。堂兄妹,你知道是什么关系么?”
皎儿又摇了摇头。
虞集解释笑道:“就是我夫人和你舅舅是一个曾祖父。”
皎儿点了点头。
“唉!”虞集禁不住长叹了一声,“只可惜你这老姨哟,已经离开我四五年光景了。”他招手唤过一个往船上搬弄行李的青年,“老姨夫呀,这次是回四川老家。所以,我只能送你到镇江码头……”
见青年人来到了他们的跟前,虞集给他介绍道:“这位就是名震京城,年近十七岁的新科状元达普化。”
青年拱手施礼。
虞集又给达普化介绍说,“这位是刘大人。”
达普化施礼说:“刘大人好!”
“刘大人是去江南就任。他是去龙兴路[南昌市]就任江西省交钞司提举。”虞集打着哈哈说,“刘大人啊,要不你就偏偏路,送这俩孩子去趟吴兴?”
刘提举爽快地答应:“虞大人交代的事,没得说!”
“那就辛苦刘大人了。”达普化又是一礼。
“状元郎不必客气。”刘提举自我介绍道,“我是欧阳玄那届的进士,也正想去吴兴看望一下自己的老恩师。”
刘提举称呼达普化为状元郎,并不是对达普化的赞赏,也不是因为西域人姓名的复杂不好称呼,而是江南的进士对大元朝状元的蔑视。
为什么呢?
因为,在元朝有个奇怪的现象:探花瞧不起状元,左榜状元瞧不起右榜状元。元朝的科举考试分左右二榜,右榜为蒙古人、色目人,左榜为汉人和南人。
考试时,左榜的难度要高于右榜。比如“对策”一题,左榜要写一千字以上,右榜只要求五百字即可。而且,左榜状元只取汉人[金朝人],不取南人[南宋人]。南人就是考得再好,也只能取个探花。
刘提举和欧阳玄是同榜进士,那一届也正是元朝恢复高考的第一届科举,史称“延?复科”。
那一届的科举,出现了一件“满分作文【1】”的轰动事情。时人都说:“大廷伟对,天下称诵!”一时间,搞得京城是“洛阳纸贵”。
那一年廷试,赵孟?担任阅卷老师。
当赵孟?看到一位考生的对策时,不禁一口气读完,而且是拍案叫绝。他赶紧把卷子拿给另一位阅卷老师元明善[题目就是他代拟的]看。元明善读了,也是连连称好:“此人不当状元,谁当状元?!”
于是,两位阅卷老师都把这位考生定为第一名——状元。
等请出了皇上一起来查看考生的姓名时,却见是南人欧阳玄。所以,皇上只能给他一个左榜一甲进士第三名的探花。
老成持重的状元,刘提举都从未瞧得起,何况面前的这位十七岁的西域少年达普化呢!
随后,刘提举笑了笑,说了句,“状元郎把他俩交给我,你尽管放心,我一定安安全全地把他俩送到我老师的府上。”
达普化再一次地向虞集和刘提举施礼:“谢谢虞大人,谢谢刘大人。”
刘提举向虞集使了一个颜色说:“还有离别留言么?!”
虞集知道刘提举想考考达普化的学问,出出他的丑,便笑道:“要不,普化修撰,你赠送给刘大人一首离别诗,作为念想?”
达普化想了想,便吟唱道:
“帝城三月花乱开,
落红流水如天台。
人间风日不可住,
刘郎去后应重来。”
诗的意思是:这次刘提举去到南方锻炼几年,很快就会回京高升的。
【二】《听闻远方有你》刘钧.词曲刘艺雯.歌
虞集带着皎儿上了客船。
当船慢慢离去,达普化的心也随之而去。他很是惆怅,仿佛两颗心渐渐地一点儿一点儿地在远离。
突然,一声萌萌的童声传来。
那是皎儿的歌声,那声音好干净!干净到能直击人的内心深处:
[歌曲]“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追逐沿途的风景,还带着你的呼吸。真的难以忘记,关于你的消息,陪你走过南北东西,相随永无别离。可不可以爱你,我从来不曾歇息,像风走了万里,不问归期。”
一句“不问归期”传来,达普化的心里“咯噔”地一下,喃喃地说道:“什么意思呀?还‘不问归期……怎么…不回来了……”
甄友乾道:“我说么!”
 
第46章 清歌徐舞降祇神[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