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有点儿意外。
杨叔贵和儿子是来帮忙打扫的,他们的手里拿了扫帚和抹布,提了水桶,一脸的诚恳。青杏也知道杨叔贵当上杨家圩的村长,已有数年,口碑不错。他是一个聪明的男人,只要机会到了,就能脱颖而出。村里换届选举,杨叔贵年龄合适,也有阅历,加上有点文化,为人也一向热心,时不时的,还帮左邻右舍捣鼓一些家具物什,所以一听杨叔贵参选,二话不说,都投了他。选举过程完全的公平公正。
村里早就学那小岗村,包产到户,大家伙儿种田的态度很积极,再不像吃大锅饭时期,累死勤快的,笑死懒惰的。青杏也分到了田亩,一个人的田地,不多,七八分。青杏烧了茶,她请叔贵和儿子坐下,先喝水,上门的都是客。
“叔贵,谢谢你。对了,孩子叫啥名儿?”
“红星。他小时候就爱看《闪闪的红星》,说要跟着潘冬子参加红军闹革命。魔怔了一样。我说,那是电影,都过去的事了。现在啊,你就好好学习文化,将来为四化做贡献。”
杨叔贵说,儿子性子有点怪,认准了的事,非得去做。他要改名叫红星,杨红星,学校里报名也用这个大名,杨叔贵依了儿子。
“只是现如今农村娃考高中不容易。初中毕业,他告诉我,说不复读了,要去城里弄一个体户执照,开个铺子,卖点儿什么。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算了,也就随他折腾。”
改革开放后,杨家圩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像杨红星正儿八经在真是读到初中毕业的年轻人,还不算多。有趣的是,不管杨叔贵咋说儿子,杨红星就站在一旁,神态随和,也似心不在焉,随便爹咋咋说。他将眼睛投向青杏家后园的竹林,轻轻说道:“爹,我就说,村里不要大片大片地拔掉竹林,光顾着平田亩。你看这竹林窠子一簇簇,颜色多翠多绿,瞧着多好看!”
杨红星是一个会独立思考的农村年轻人,他认为村里不能除了田地就是房屋,必须有树,有林子,那语文书上的插图,人物的背景可不都是花呀树的做点缀么。杨红星虽然没考上高中,但吸收到一点最朴素的美学概念,这就和杨叔贵的思想不一样。
杨叔贵是村长,担负着给村里脱贫的任务,还得和其他自然村比较,不能落后。一直以来,杨家圩可是整个白马渡经济收入最高的村落,解放后那么些困难日子都熬过来了,这在改革开放的那好时代难不成还落了后?不妥不妥。
杨叔贵认为竹林窠子嘛,就那么回事,可多可少,没有田地金贵。多一分田,就多一分收成,一家子老小就能拿着卖米的钱,去镇上扯新布,买物件,多喜庆多好的事儿啊。这父子俩为此还争执过。气上心头,杨叔贵就觉得儿子碍眼,叫他爱哪儿去哪儿去。“去城里?好啊,我要看看你怎么个打天下!哪怕开个两平米的铺子,我都高看你!”
&n
第58章 根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