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才两天,张小明就适应了住院生活。
一间病房两个人,邻床的是个五十多岁的精瘦小个子,除了吃饭睡觉,那人就一直在喃喃低语,用的是没人能听懂的不知哪里的方言。在精神病医院的头一天晚上,张小明是在恐惧和慌乱中度过的,很担心会有某个疯子突然冲进来,不由分说地将他掐死。一直担惊受怕的,直到快天亮才睡着。
张小明用手机上网百度搜索“如何证明自己不是个精神病”,又看到了那篇以前看过的文章,说一个司机,开着载有二十几名疯子的大巴车,在停车加油的时候,跑掉了三个。司机怕被责罚,就开到长途汽车站,假装是票价很便宜的长途客车,拉上了三名不明真相的旅客,一直开到了精神病院。后来,那三名无辜的乘客,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找医生说明,吵,闹,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用。最后一个人学乖了,放弃了分辨,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过了二十多天,医生认为他正常了,就放了他出院。随后他报警,才把另两个人解救出来。
张小明细想一回,还应该真的那么回事,要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真的很难啊。邻人偷斧的故事,张小明很清楚。别人心里认定你是偷斧头的人,不管你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都没用,都会被认为是偷了斧子后的掩饰行为。
还是在上高三的时期,有一回,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另一个同学,非要说看见张小明在星期天的下午,一个人在公园里游玩。那年代的公园,只有小孩和老人才会去的,所以张小明极力否认,说绝不可能。但是那同学说得有鼻子有眼,周围同学不由得不信,纷纷向张小明投来鄙视的目光。张小明羞愤欲死,袖子挽了好几回,差点就上去揍人了。
后来,发现辩解无用,于是反击,说你为什么能在公园看见我?难道也是一个人逛公园?同学回答是跟着妈妈去的。尽管,一个高中大男生跟着妈妈逛公园,比张小明一个人犯傻,要更加的不堪,但是当时的话题仅仅围绕在单独与结伴的区别,所以祸水东引也没奏效。
张小明百口莫辩,真的担心同学们误会他脑子不正常,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沉默,结果两三天后,就没人再提这事了。
所以张小明早就明白,你是不是个精神病,你自己说了不算,判断标准,要以集体意志为主。唯一解决之道,只能是想办法大事化小。
找医生去说自己脑子很清楚,然后背唐诗?背乘法表?摆事实说道理?这些好象都是疯子才干的事。“唉。。。。。”张小明长长叹气,看来就只能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了,希望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苦中作乐吧。张小明无所事事,只好去活动室看电视,却发现有很多疯子都在安静地看电视。实在无
第66章 不分彼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