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佳宁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是个再普遍不过的问题,农村要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靠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流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停滞,却是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家正在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但即便是这样,愿意回村发展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工作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想要扭展这种情况,就必须要有大胆创新的举动,而想要发展农村经济,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够吸引人才和引进人才的计划。
乔佳宁说的缺人,这确实是让周楠头疼不已。而这个时候,孟小敏则是沉吟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这才缓缓地说道:“我倒是觉得有一个方案是可行的,那就是和这两三年即将毕业的咱们溪山村的大学生签订一个协议,可以资助他们完成当前的学业,然后大学毕业后回村工作上三五年,然后再向位于城市的那些国有企业或者是行政单位进行推荐,这样倒是能够解决一些人才不足的问题。每个学校都和国企、行政单位签订人才输送计划,如果我们要是能够利用这个计划,倒是能争取一些人才到咱们的旅游公司。”
“具体说说!”周楠一听眼前一亮,然后示意孟小敏继续说下去。
“现在学校希望毕业生都能够实现就业,而现在国企和行政单位面临的问题就是,人才招进来,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经验,无论是从事管理口还是从事技术口的,其实国企和行政单位都需要的是一些有经验的年轻人,如果我们要是把中间的这个衔接工作做好,一方面从学校引起人才,然后培养人才,这样就有了实践也有了相应的经验,然后我们再通过学校输送到国有企业和行政单位,这样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已经解决了,而我们的旅游公司一来也能够解决人才稀缺的问题,二来呢也能够实际工作来筛选能够留下来而且也愿意留下来的人才,这样学校、我们和国企及行政单位三方只要各取所需不就可以了吗?”
孟小敏的话让周楠的思路直接打开了,没错,孟小敏的想法确实是可行的,无非就是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增加一个让毕业生快速成长的实践途径,这样也算是尊重了各方的利益,而且还能够保证农村建设这一块不缺人。
“嗯,是个突破口,佳宁,你可以试着走一走这条路,说不定的话还真的有实施的可能性,如果要是做得好,还能够在县里面推广这种模式。”周楠对着乔佳宁说道。
乔佳宁点了点头,忍不住地偷偷地打量着孟小敏,虽然乔佳宁不愿意承认,但是打心眼里她也觉得这个想法是可以实施的。
“明白,我明天就去试一试。”乔佳宁一副年轻人雷厉风行的作派,“人的问题暂时只能先通过这种方法先解决了,哥,其他的问题就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如何来做好宣传的工作了,我这里有几个方案,你帮我斟酌一下。”
“一是通过和省里的旅游公司接洽,安排合适的旅游线路;二是在省城和各大地辖市的公交、地铁及车站
第74章 同学再相见(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