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可朱大庆听来却有些心酸。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确实是真理。
“大娘你有这个孙女,这辈子值了。”
“我们是相依为命,没有奶奶我也到不了今天。我们是相互依靠。”
朱大军觉得这个话题有些沉重,转换话题道:“你们开垦这么多土地打算种什吗?你不是说地上石头多不长庄稼的吗?”
“不长庄稼长可以别的啊。我都想好了。种果树,这种山地种水果最好。
以后再在果园里放养小鸡仔,小鸭仔。
搞生态养殖。”
朱大庆已经不惊讶了,从张惠兰嘴里说出任何事他都会觉得是正常的。
“什么叫生态养殖?”他很不理解。
“小鸡仔跟鸭子喜欢虫子跟草,果园里的草就是它们的食物。
我不用花钱打农药,也不用锄草了。
这样不污染环境?
它们的大粪又是很好的壮地肥料。
它们又可以下蛋,我又能多份收入,一举多得。
我把它叫做生态农业。”
朱大庆对惠兰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拍着手掌说:“太厉害了,我服了。”
这得归功于她前世喜欢看农业频道里有个栏目叫“致富经”,都是一些成功的养殖,种植方面的案例。她从里面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
说话的功夫,那两个工人把木耳,菌菇都装进了鱼皮口袋。
“老板,装好了。”
“好,直接装车吧。”
“老板,还没称重。”
“已经撑过了就不用称了。”
张惠兰惊讶,没想到他会这样相信自己。
两人听令扛起口袋就装车了。
他拿出计算机算了一遍,“一千六百斤,三毛一斤,就是四百八十块。还有十斤松肉,二十一斤,就是二百块钱。
一共六百八十块。我给了你五百块的启动资金。我再给你一百八十块钱。就是这次收山货的钱。”
然后,又拿出一千块钱给了张惠兰。
“这是下午收山货要用的钱。”
张惠兰收下钱,装进兜里,“行,晚上收到七点钟,基本上不会超过七点半就能结束。”
“那晚上我就让他们过来拉。”
一个装车的工人过来说:“老板,车装满了。一共装了二十二个口袋。”
“两位大哥辛苦了。过来喝杯凉茶。”张惠兰把杯子倒满,递给那两个光着膀子,浑身黝黑的男人。
两人接过杯子说了声,“谢谢。”
然后一口气喝个干净。
“老板,咱们什么时候走?”一个工人问。
“奶奶在后面做饭,马上就做好了。吃顿便饭再走。”张惠兰说。
“没时间了,这木耳菌菇摘下来最怕捂。你看这天这么热,我得赶快把它运到车间去,做成成品。吃饭以后机会有的是,下次吧。”
张惠兰想想也是,这东西确实不能放。
也就不再挽留。
朱大庆上了车跟她挥手道别,车子晃悠悠的开走了。
英子跑过来问:“惠兰,饭都做好了。人怎么走了。”
“咱们自己吃吧,老板还有事没时间。走吧。”她拉着英子的手去吃饭。
吃过饭,英子背着背篓上山转一圈。
到五点钟还有两个小时。
山里凉快,她也能挖点,赚点钱。
作者有话说:
第47章 她的点子,打动了朱大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