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  这可把何雨生乐坏了。
      因为何雨生的产业链虽然很大,但由国家出面,毕竟好过个人出面。
      国家给了很少一部分外汇指标,去买米国的现代化的全套技术是不可能的。
      何雨生只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买了米国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买了自己厂不能制造的关键设备,其他的就是靠国内配套。
      那么,第一个问题也是当时最难的问题,国内这种落后的装备、技术,和米国最先进的装备、技术不能配套。
      拖拉机跟奔驰车怎么配?
      这个项目建起来以后,依旧运行不下去。
      第二个问题,何雨生厂里的人不适应。
      我们原来操作的是60、70年代的装备与技术,突然把当时最先进的这套装备让工人们来操作和管理,设备管理人员不适应,工程技术人员不适应,行政管理人员不适应。
      总而言之,完全不配套。
      有的骨干老工人就说:“我们无法掌握米国的这套先进技术,想要放弃。”
      在这种情况下,何雨生让赵工头出任新厂厂长。
      为什么不让陈总裁接手?
      何雨生的想法是,要提拔一些老人,不然,工人们永远只能在原有位置上,会有情绪的。
      况且,这些人跟了他这么久,他还是很放心的。
      何雨生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不论千难万险,也要成功驾驭洋技术,开好洋设备,打通全流程,如果开不成功,这个新的厂子就不能发挥他真正的作用。
      而李工头更是把这件事,当成了头号任务,仔细研究,认真钻研,不能辜负何总的期望,更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
      建厂后,为了振奋大家的信心,何雨生提出一个奋斗目标“势必功夫学到手,技术重翻新,真正站起来,强起来,做成无法替代的那一个!”
      标语就写在高大的厂房上,激励大家前行。
      在以后的日子里,何雨生虽说会总规划,但是大部分的实施,交给了李工头,现在已经成为了李厂长了。
      慢慢地抽身出来些,才看到李厂长有很多自己没有的有点。
      不经感慨,用对人了,看来放手,才能助成长!
      何雨生目前还是和李厂长,大家或吃住在工地,奔波在厂房,对洋设备、洋技术进行科学论证、大胆革新,通过技改,创新发明。
      慢慢地,何雨生感觉差不多了,交代部署了,其他就由李厂长安排了。
      在艰苦的实践中,也培养造就了场内的技术工人,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但掌握驯服了洋技术、洋设备,使之正常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且还对引进来的原有技术和设备、流程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了改造创新。
      意外收获是得到了米国技术公司的认可,并在国外取得专利。
      真的是打心眼里高兴。
      为此,何雨生特别邀请全场工人,一起庆功,以祝贺目标的完成和超越!
      特别嘉奖了李厂长、当然还有自己的哥哥何雨柱。

第107章 新厂开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