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们用的 Henssge模型已经考虑了肢体损伤的因素,”笔尖在“体重系数”和“环境温度修正值”上划了圈,“死者体重 70公斤,环境温度 10℃,直肠温度 22℃,代入公式得出的死亡时间是 7.3小时,标准差±1.2小时。”他抬头看向小林,“即使考虑左小腿的旧伤,最多让尸温下降速度偏差 5%,换算成时间也就 20分钟左右,在合理误差范围内。”
     小林指着 X光片上的骨髓腔:“可是这里的骨髓密度比正常偏高,会不会影响代谢率?”张凯调出死者的血常规报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都在正常范围:“骨髓造血功能早就恢复了,你看这骨髓象,粒细胞与红细胞比例是 3:1,完全正常。”他切开小腿的肌肉组织,肌纤维的色泽和弹性与健侧一致,“肌肉组织的糖原含量测定是 1.2mmol/kg,和其他部位相差不到 0.1,说明能量代谢没有受到影响,尸僵形成速度也不会有明显差异。”
     “更关键的是尸斑,”张凯翻转尸体,背部的尸斑呈暗紫红色,指压不完全褪色,“已经进入扩散期,但还没到固定阶段,这种状态在死后 68小时出现,与尸温推断的时间完全吻合。”他用标尺测量尸斑的范围,“从背部蔓延到臀部和四肢后侧,面积约占体表面积的 25%,这种扩散速度不受局部血液循环影响,是全身血液沉降的结果。”
     小林突然想起什么:“那角膜混浊程度呢?旧伤会不会影响房水循环?”张凯用检眼镜检查角膜,“角膜的混浊是从周边向中央发展,现在中央区还有 1mm的透明区,符合死后 7小时左右的特征。”他对比另一侧眼睛,“两侧的混浊程度基本一致,说明房水循环没有异常,毕竟这处骨折在小腿,离眼部太远了。”
     技术人员送来的组织病理学报告显示,左小腿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与右侧相比,差异小于 8%。“这种微小的差异在个体正常变异范围内,”张凯指着报告上的免疫组化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正常,说明侧支循环已经完全建立,不会影响尸体降温速度。”他把各项指标汇总成表格,“尸温、尸僵、尸斑、角膜混浊,这四项指标的推断结果都在 78小时区间,相互印证,左小腿的旧伤根本动摇不了这个结论。”
     最后,张凯让小林观察死者的指甲生长情况,指甲上的白色月牙清晰,近端甲褶没有异常:“指甲的生长速度是每天 0.1mm,这处旧伤不会影响甲床的血液供应,你看这指甲的色泽和厚度,完全正常。”
     他合上解剖记录,“所以可以确定,死亡时间就是昨晚 11点左右,上下误差不超过 1小时,左小腿的旧伤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
     小林在记录板上写下最终结论时,笔尖在“死亡时间:7±1小时”上停顿了一下,再抬头

第1744章 收猪车调查结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