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0章 皇帝的心思[2/2页]

夏王朝 十分之一方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因为宫墙后钻出了一个太监,也是真的下不去手。一声“大哥”,一句“我们真的站在对立面吗?”,瞬间击破了心防!
      平常的人可能感觉不到,亲情这个东西是上瘾的,尤其是当你曾经拥有过,而后又失去了,现在又拥有了的时候。
      无论是赵旭的撒泼,还是在祭祀的路途中关照公族,还是在祖先面前获得了四位边王的效忠誓言,这些都在展现着这个赵氏温暖的一面。虽然赵凯在家宴中那一力排众议的样子令他很不高兴,但是无伤大雅。
      一场祭祀让四位最有权势的赵氏皇族和一位即将获得权势的赵氏皇族结成了一个小团体。这五人是大方向利益共同体,都是为了赵氏王朝,为了祖宗基业。
      但是这个小团体刚刚成立,却又因为赵轩的一番大实话从小方向分裂开。这一番话本意上是在解开误会、维持平衡,但是却无形之间把这个小团体分裂开。
      轩,行,琦三人是老一辈;统,旭二人是新一辈。谁也没有注意,但就这么下意识的分成两派。
      所以在赵旭提出不需要其他三位王爷的兵力也可守住东境的,赵统略加思虑也同意了。而且为了增强这位亲弟弟,同意了赵旭的四个请求:
      一、工,兵,户三部库房里的那点旧物。
      二、就是那日在马车上求了好久的黑油。
      三、宫中匠作坊的百十位工匠。
      四、便是到弘文馆招人,招到多少都算。
      这前三条都是些小事儿,只有这第四条最为重要。
      这整个大夏朝肚子里有墨水的,拎出来能比划两下子的在野文人也就那么点儿,这还是算上世家与教书匠了。弘文馆那五百多寒门子弟都至少在馆中学习了三年,馆中的座师大多都是荣退的官员,其余的也是各地有名望的大儒。这样的士子称一句文人精粹,天下精华都不为过,谁不眼馋?
      可是坐上皇帝位置的赵统却伸不了手,在他看来这些士子都是为他准备的,可是如今身为皇帝的赵统却不能肆意的选用这些忠心的士子。因为没有名目,不符合规章,只能眼看着百官钻空子,将自家的子侄塞到官场上,且一点办法都没有,毕竟百官荐举也是符合祖制的。
      既然如此,那么来自弟弟的这个请求就有了商榷的空间。如今虽然在那些权力巅峰的一小撮人中,此次科举不会举办已经是定论了,但是向下这件事却还是个秘密。
      在赵统看来,这些连年节都不回乡的士子一定是在备战今年可能出现的补办科举。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赵旭许以重利,也带不走多少人,还能借此筛一筛,待到日后科举补办不成之时,皇室也能借此有个交代,可谓是一举两得。
      可惜,想的很明白,只是赵旭不按套路出牌。当赵统拿到两百这个数字的时候,整个人都有些不好了。虽然现在两人明面上站在一起,但毕竟自己不久前还想杀了他,这种隔阂平日里不会显现,因为双方都会刻意的避开,但现在这种情况这种该死的隔阂又不可避免的冒了出来。
      两百多人?这些本来都应该是朕的人!结果全去拜你为主了?还“拜见我王”?搞什么?
      皇帝的心思中最多的就是猜忌,尤其是像赵统这种不是凭借自身力量上位的皇帝。平日里自然是和和气气,但当事态超过了预期,甚至于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这时心中的算计自然的往上冒,即使是亲情也会被止不住的猜忌一点一点的消磨,直到完全消失。

第40章 皇帝的心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