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出了空间就直接去找苏静那边的资料了。
发现实际上刚刚解放没几年,百废待兴,加上某苏当时撤走专家,停止贷款。
确确实实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已经投入的项目变成了累赘,不仅产生不了效益,反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债务。
已有的摊子要不要、留不留都在考验着我们,还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能停的先停下来,关系国家安全的和国计民生的,肯定不能停。
农村那几年,可以说当时真不好过,水灾、旱灾、虫灾、还有什么传染病并发。
水灾导致地里种不上,旱灾导致庄稼苗死去,人们营养不良,浮肿病多。
冬天为了克服粮食的不足,去地里挖白菜根,洗一下煮熟了吃。
还有在麦秸堆里找麦粒,在豆荚皮里找豆吃,还吃过榆钱、榆叶、洋槐花、小叶杨树叶、毛毛牙、甜甜根、狗秧根、黄黄苗(蒲公英)、构树果和花蕾等好多,还有淀粉窝头,淀粉窝头的制造原料是棉花杆、玉米芯。
但是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大食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解散了。
国家组织一些救济粮给农民,品种有好多,有木薯、红薯干、玉米、高粱等。
俗话说“没有经过严寒,就不知道太阳的温暖,没有忍饥挨饿过,就不会体会到粮食的金贵。”
还好随着岁月的更新,水利建设在逐步完善,电也通到了乡村,化肥也有了,虽然是碳酸氢铵和氨水,味大,易挥发,但是,确实庄稼苗长势好了,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那时宣传的电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天方夜谭。看到了希望。
农村明显的变化就是,有电了,磨面省事了,过去磨面,用的是石磨,石磨是两个圆形的石头互相咬合将粮食破碎,逐步研磨成细粉。
推动磨的运动靠人力或者牲畜,用牲畜时,需要将牲畜双眼蒙上,套在一根棍上,使牲畜一直做圆周运动。
磨面的两个石盘也叫磨盘,磨盘的咬合面分别凿着一些波浪式的放射沟纹。用久了,沟纹磨平了,需要石匠师傅重新再凿一下,要不这样,磨面的效率就太低了。
至于谷子脱皮,用石磙在一个大石盘上进行圆周运动反复碾压谷子,将谷皮磨掉,磨时需要一定的技术,稍不注意,将谷子磨碎,就不好了。
谷子碾过后产生两种糠分粗糠和细糠,粗糠一般用来喂猪或牲畜,细糠还要拿回家,和一小部分玉米面混合后,蒸成窝窝头,有一种特殊香味,口感也是不差,唯一缺点就是会导致大便干结。
也有的在和面时加入几个柿子,甜甜的,小孩子也喜欢吃。
另一个变化就是,水车改成了电动的,出水效率高多了,但是由于转速太快,水车经常抛锚。
后来
第59章 空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