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陈里正被调走,村里头那是一点子消息也都不清楚的,这就是信息的闭塞,老百姓只管种地养家糊口,谁管那皇城里头坐的哪个?那都说不着。
老黄家也是因着小青小东来来回回帮着跑生意,黄圆圆出去为人民服务,吴胤轩说了嘴,那就干,也没问清楚到底咋回事儿,左右自家也不可能往轩郡搬,真要这么好的田地都不舒坦,要搬也是往府城去,那头还有那么多人和生意在呢。
这回陈里正那头给听来的政策,那能打算的肯定都转圈儿的递递信儿,给打算起来。
转一大圈儿,除了老董家,也没谁了。
万银根黄彩彩轩阔他们,家里头这么多活儿,也不擅长种地,去郡城杀猪?那有啥区别?没劲儿折腾。
老于家呢,真要搬,那也是跟着一起上府城去,上郡城干啥嘞?
这不,转圈的就老董家,做这营生,到那城里指定比在镇上好,不缺活儿,地方又大,这会儿去了,随便盖,那还不是要多合适有多合适?
反正董氏就是这么一盘算,去了也就是这么一说,后头不管。
昨儿种出来一百多亩,今儿到了黄昏头就种完了,吃过晚食就百十号人在这筛粮种。
陈老爹也不乐意吱声,就正常筛呗,筛归筛,买归买,这事儿一件一件来,不在这节骨眼咧咧,村里这会儿就没有能做主的人。
也说不上啥对错吧,陈老爹有底气,别人家没有,有的人主张走,有的人主张留,有的人主张分了房头去一部分。
那分房头的事儿,老一辈又有不同意见了,那头的地又不要钱,不用卖这头的地。
可不卖地哪来钱买牛买犁排,没这么些东西,出去就是干苦力去,还得起房子买粮食粮种,总不能饿着肚子睡地里等秋收吧?
那行,那卖地,有着前头卖十两银子一亩地的事儿在这,家家都想卖十两,问说那十两,我家的卖给你,那又转口只肯出四两。
那不就是有的扯费劲呢嘛?
陈老爹也是不爱跟这些混不吝的白话,也不乐意搁家听东头西头的掰扯,那都没用,他都跟自家几个兄弟商量好了,就是去。
这头家里前前后后永业田加开荒,老爷子老太太手里一共六十二亩,还有四十亩是桃花的,那都在自己手里捏着,不算数。
实在到了时候还定不下来,就换契,六十亩都换到任蔡塘村去,拿永业田跟人换,只剩二亩在村里头也没多些,任蔡塘村的一百亩一起卖,家里头六十亩算账,四十亩那是桃花儿的账,能卖多些卖多些,要是卖不到六两,就留两个小子下来种小麦,老头老太太肯不肯去的事儿,等那边收了粮食稳定下来了再说也不迟。
他们家这么多人,去就是白捡一百多亩地,凑出两头牛一套犁排的钱也不难,也不是种不出来二百多亩,入冬之前能盖起来大屋就成,再加上提了一嘴那佃猪场的事儿,那都不怕啥了,懒得跟村里头其他人家参和。
第284章 陈家村乱了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