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睿城王府,留守的原本只是看守宅子的老仆。
如今却入住了三个中年人。
“大哥~”坐在首位上的人,却是一脸的怂兮兮。
而坐在下手的人却是满脸铁青,并不答话。
“咳咳~”永德帝干咳,有些下不来台,求助的看向夜婆。
夜婆却是两眼望天,假装没看见。
开玩笑,都已经被逮住了,这个时候帮腔,这不就是往枪口上撞吗?
死道友不死贫道,再见~
大护国能抓到这两人的行踪,又还能有什么不明白的!
一边用神识给林二爷传音,一边将吴胤轩的折子递给他自己看。
“你皇伯伯到了睿城,你可要去?”林二爷问道。
“去一趟吧,请崔爷爷一起同行。”吴胤轩道。
“好!”林二爷点头,跟黄老爹和黄圆圆交代了一声,三人便离开了大溪村。
崔老头从来也没在武力上进行过探索。
只是明白了精神力运动以后,倒也没少训练。
林二爷带着吴胤轩,他紧跟其后,倒也不算太慢。
再见到健健康康的吴胤轩,永德帝简直一把鼻涕一把泪,哭的不能自己。
“所以你根本没闭关!送去空山的东西也都没用上?”林二爷差点气死,一天天担心,结果这人这么不靠谱。
“罢了,你们先说话,明日卯时,我过来行针。”崔老头也是无语。
永德帝的身子早就破败,好不容易离了朝堂,却还一个劲的瞎折腾。
只是他只是大夫,管不了他们的事儿。
便径直出了正院。
睿王府,他熟悉得很,药材,他的迷雾秘境里也多有存放,今晚练上一炉就是。
“睿王妃,并非我生母,只是我如今魂魄已然归位……”吴胤轩很直白,他不需要吴国再为他做什么。
也不需要大护国,林二爷,崔老头绞尽脑汁的遮掩着。
如今这般开诚布公,便也是为了自请离去。
东海,是一定要去的。
只是缘由,暂且还不能说罢了。
永德帝也不是傻子,经历了震惊和痛心,却也知,自己该放手的。
吴国从来都没有藩王,也从来都没有成年的王爷留守京中。
只是想到自己护了一辈子的弟弟,竟然能在此事上如此糊涂,心中不免感到无力和失望。
太师……
抬眼望去,大护国的眼中也是翻滚着冰冷杀意。
“宋大人确为国之栋梁,来年……”大护国说着他溜达一圈,朝堂上的举措,便提起了科考一事。
以人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与科考选举和官吏任用关系极大。
大护国也是怕他再瞎折腾,只为吏治一事,永德帝也必须回朝。
九殿下进了空山,三年六年也并不算太久。
而这些时间,便是永德帝真正能为吴国打下基础的时间。
吴国重工轻文,所以科举一事,少有舞弊,毕竟不是光把文章写的花团锦簇就行的。
所以朝堂之上,氛围一向都还不算太迂腐。
而各地从举人中,选各地的九品实干派官员,人数前所未有的多,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恩科。
明年春是童生试,秋天是秀才院试和举人试,后年春天是会试。
会试过后就可以递帖拜官,吏部面试考核派官。
但是这种官,一般都是各处外放的九品实干官员,比如说驿丞这种类型。
只有参加过殿试后点中的两榜进士,才得以从政。
所谓从政,便是从县令和各部七品官员起步,属于此较政治中心的官员,升迁调任机会比较大。
这些变动,自然也有吴胤轩的策论在内。
至于?蛇游云之事,已经在民间传开了,具体的事,大护国却没当着吴胤轩的面跟永德帝细说。
从朝堂说到局势,从修炼说到外族,从吴国说到东海。
崔老头给永德帝行针七日,回京之事,却是再也拖不得了。
“轩哥儿,等皇伯伯忙完,去找你可好?”永德帝问道。
“好啊~皇伯伯要好好保重身子,待退位了,我带您玩儿~”吴胤轩道。
“好好好~二哥,好好照顾轩哥儿~”永德帝道。
“那是自然!”林二爷说完,便带着吴胤轩给永德帝行礼,而后离去。
永德帝这个人,从来不会让吴胤轩看到他先行离去的背影。
他们如果不走,这人就能赖在睿城过年~
腊月十五,圣上还朝。
连续几道圣旨,正式封了国相,立了太子。
轩郡削藩,睿亲王及所有成年皇子全部迁入吴城,于立春当日,在吴城祭祖。
这就只有十八天的时间,必须要赶往吴城。
一瞬间,整个朝堂都炸了,所有目光都投向了众位皇子马首是瞻的左相太师。
却不曾想,太子已立,皇子搬迁,太师领圣恩回府荣养。
毕竟太子回来的时候,就是登基的时候,太师,太子师也~
太子都不在京中,太子师的岗位自然只能荣养。
睿王和睿王妃接了圣旨,都没能进的了宫。
而是与其他皇子一起,在御林军和内务府的帮助下,收拾搬家事宜。
动静闹的贼大~
全京城的人都发懵~
关起门来摔掉的瓷器不知道有多少。
只圣后笑得都快疯了~
一次,两次,最终还是让她得了九儿~
正宫皇后的儿子排名第九,此间要说没有心酸愁怨,怕是随便跟个老百姓说起来都不会信。
作为一个不太会写狗血剧情的作者,这里就省略一百万字吧~
轩郡王府,改成了轩园,做了书楼和清谈园,而前往管理的,正是白地主。
那个两榜进士出身,却在朝堂上看不到希望的老人。
至于原本轩郡王府的人,也都安置到了府城。
幸好黄圆圆开发的别墅区,因着今年也不是府城学校招收秀才学子的年份,所以还有不少空置的,倒是又便宜了吴胤轩。
惹得黄圆圆这个抠搜鬼嘟囔了好一阵子,这都是后话了。
于老爹在家,挖完莲藕,家里头热热闹闹的吃了好几顿锅子,给石宜和戚光吃得迈不动腿了,决定留在老黄家过年。
于氏看着一天过来晃悠三趟的自家亲爹,心里很是无语,便把学账目这事儿挪到了后院正屋。
后院也有正屋,且平日里不在这头开饭说事儿,索性也改成了书房。
这下于老爹高兴了,眼巴巴的样子又对准了黄圆圆。
黄圆圆……
您老还真是挺急的~
那就开工吧。
披帛的尺寸宽度其实只两尺,长度却是有一丈。
不是别的屋子放不下,而是放下了也转不开身。
更何况因着要教学,还要考虑色料沉淀的周期,专门一个大房间至少摆开两架才能勉强够用。
加上于氏,黄萍萍,春娣腊娣也都想学,子东子西,沈红沈青和石宜也都感兴趣,这就不能少了。
怼着墙根摆开两架长条的,另外做了几个帕子尺寸的小架子,这就给这屋里头摆的满满当当了。
小豆丁们有陈老爹就万事足,天天跟一串小尾巴似的出去溜达,倒也不怕他们乱窜~
这拓染的教学就正是开始了。
为了直观的告知酸水的毒性,
黄圆圆也没有苦口婆心废嘴皮子功夫。
而是直接将鸡骨头放进没有稀释的溶液中搅拌。
众目睽睽之下,鸡骨头就这么融化了,毫无痕迹~
众人……
“三郎,去镇上买把锁,晚上必须锁门!这玩意儿是真毒啊~”董氏拍着自己的小心肝支使黄三郎道。
“诶~我现在就去。”黄三郎赶紧应声。
这年代的房子,都是院子屋子里头的门上做门栓。
普通人家还真是少有用锁的,确实得现买去。
认知到危险性后,直接上手也是不可能的。
等到吴胤轩他们回来的时候,大家都还在磨石料,背色谱。
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细度,入了酸水的沉淀情况决定了拓染的锁色能力,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想要独立制作一副拓画,必须对取色产生明确认知后,才具备构图的能力。
这个世界所有的色彩都是从石料中来,制作色料的难度非常大。
所以不论是拓画,还是陶瓷,书画,都不是平民能够参与的学习活动。
这也是为什么于老爹画画,只会画山水的原因。
水墨,只依靠调整墨色浓淡的条件产生,普通书生再怎么喜欢画画,也只有这个条件。
而刺绣的花样子虽产生了配色,篇幅普遍很小。
在画花样子的过程中,也只是勾勒线条,不进行填色的。
真正大篇幅的刺绣,光绣线也不是普通人家买得起的。
老黄家因着黄圆圆的关系可以说是很快成为了巨富。
但是富而不贵,这是硬伤。
并非一定是追逐功名利禄,而是只在很多事情的认知上,这个先决条件产生的巨大鸿沟,不得不通过更多学习来补全。
有趣的是,竟然没有人因为过于繁琐而放弃。
就好像,每天学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样。
一块原矿石拿出来,
哪个部位能用,哪个部位不能用,
什么品质能出什么级别的色料,
不同的硬度应该怎么处理,
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出纯色的色料。
&nb
第421章 软饭吃得最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