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整个人都呆了,明显局势一边倒的倾向陛下,他们再不情愿也不能和陛下唱反调吧?活腻歪了才会那么干。
“李相!您这是…?”秦央还没从嬴政为何要收回田地的困惑中明白过来,问向李斯。
李斯也不再犹豫,将田地公有制的利处与众臣普及了一番。
听完李斯的详细陈述,持反对意见的官员开始有妥协的了。
于他们而言,利益和生命一样重要。只要利益还在,他们就愿意让出眼前的小利。
“陛下!臣愿意上交田地为大秦出一份力。”
“臣也是!”
“臣等也是!”
此时,除了秦央和伏遥还在犹豫外,其他大臣都已尽数认同了嬴政的这个策令。
秦央和伏遥心中还有不满,可也没有办法。
毕竟上面的那位可是相当任性的君王,想到什么好的政策,一旦决定了那就是天王老子来了都改变不了。
嬴政瞥见着秦央和伏遥,静静等待着他两亲口答复;目光炙热得都能把两人点燃了。
秦央和伏遥不禁汗颜,很是无语的齐声回道:“臣——愿意。”
嬴政舒展眉头,满意的笑了:“诸卿当真是我大秦的肱骨之臣呐!大秦不会忘记诸卿的付出的。”
“为大秦付出是臣等的荣幸!”群臣齐声响应。
见无人再反对,嬴政抿嘴忍笑着继续说:“这第二件事就是…改人头税为赋税!日后诸卿以及百姓都不用再按人头税来缴税,皆按照承租的田地亩数上缴税金。”
这下众臣全都惊住了,有人冷汗直冒,也有人开始脑中盘算着人头税上缴,和赋税上缴的利弊对比。
“这……”事先没收到通知的大臣们全都陷入了困境,一个个犹豫不决互相张望,似乎很想要反对,却又不敢发声。
一是他们连田地都上交了,这改不改税收都无关痛痒了。
二是他们反对也没用,要么听话照做,要么全家吃席。前者损失眼前利益,后福在即;后者保留眼前利益,全家死~
有脑子的人都会选择前者,他们不笨;自然看得清眼前的局势。
“看来诸卿对朕的这个决策没有异议!那就讲讲第三件事儿吧!”
嬴政一脸得意地坏笑,心情大好:“这第三件事就是…改举荐制为科举制!即日起~设立大秦书院,广纳天下学子求学!任何阶级的人、哪怕是平民百姓之子,凡有求学之心者皆可入学学习。”
轰——
殿内顿时炸开了锅,不再用举荐制而改科举制?还开设书院培养学子?
也就是说日后他们的后代,都不能再以祖辈们的功勋来世袭荣贵了?
狠!真的是好狠呐!三项政策稳稳打在了他们的七寸之上,从粮食田地上剥夺了他们的利益,从税收制度上剥夺了他们的富贵权利,又从晋升制度上彻底打压他们后代的世袭通道。
真tm绝啊!太狠了。
嬴政这三项策令一出口,殿内许多大臣都直接腿软了,这tm简直要了他们的老命还觊觎他家孙子的节奏啊!
“陛下——臣以为学院一事可设多个分院。”
李斯突然发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哦?你且细说。”
李斯拜礼道:“喏!臣认为只在咸阳城设立学院恐怕不妥!一是大秦土地辽阔,天下学子千万,路途遥远且无法及时赶来学院复学,再来学院也容不下那么多的学子。”
“与其将所有学子集中在一起,不如在各郡设立分院;以供当地学子学习。”
听罢,冯征和冯战眼前一亮;两人对视了一眼,冯征很是默契的出列,向高台上的嬴政一拜:“陛下!臣认为李相言之有理。”
嬴政刚想反问李斯的,被冯征那么一支持,他顿时就打住了:“哦?冯少卿何出此言呐?”
“陛下!学院小了需要修建,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何况学子就算有心求学又得千里迢迢赶来咸阳,且不说家境不好的有没有这个财力到达咸阳,就算有~路途上再遇到些山匪什么的,也难有命到达咸阳。”
“以郡县设立学院分院,可以省去诸多不便;再者培养的学子人数也能扩充数倍~分院的学子再以优异论资,前几名者由郡守上报朝廷,来咸阳参加科考,既能省去不少科考筛选人才的麻烦,也能从中挑选优秀的精英人士。”
冯征一番话下来,嬴政也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
“只是…朝廷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文臣,还需武将…这科考……”
“回陛下——”冯征补充道:“科考分为文考,和武考;各学子都凭自身本事参考,考试试题由朝中三公出题密封,再交由学子参试;最终由陛下您出题决定榜首。”
第64章 祖龙的威慑力、一个眼神秒杀一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