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防线上炸开,将一名持盾的警察引燃。
幸好,后方有警察及时赶过去,用灭火器将火扑灭。
几乎就在火起的同时,警察也展开了反击。
五六道水龙从警察防线后方喷起,径直冲向正面突过来的示威者。
同时,十几道催泪弹曳出的抛物线在广场上空划过,远远的落到示\\威者人群里。
示威的人群顿时陷入混乱。
严阵以待的警察趁势出击,挥舞着警棍将冲到近前的十几名示威者打倒在地,拖死狗一般的拖到警察防线的后方。
眼看着车队依次进入了厂区,余安邦将视线从车窗外收回来。
他现在必须好好考虑一下,这场旨在反对米国人投资的游行示威会对他的后续计划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波尔多瓦药业,在乌兰可以说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制药公司。
它的前身是1946年由默斯科波德里普吉疗养院,出资建立的医疗器械生产厂。
后来到1958年被苏联卫生部接收,改名为“红旗青年制药厂”,厂址也从莫斯科迁到了波尔多瓦。
到1991年苏联解体期间,这家制药厂先是归了沙国卫生与医药工业部。
但仅短短一年之后,便归属了wk兰,只是由沙国方面出资回购其股份。
也就是说,其资产归属乌兰,但经营权仍旧在沙国手里。
不过怎么说吧,磕磕绊绊走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个老牌的制药企业现在经营还算不错。
它的优势产品就是肝素钠原料药。
如果不是受到沙w关系的影响,这家企业铁定还能继续优哉游哉的生存下去。
这也是波尔多瓦药业现今管理层的共识。
在余安邦看来,这家老企业虽然目前还能存活,而且效益也不错。
但受制于老旧的管理体制与乌兰复杂的国内形势,这家厂即便没有他的觊觎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
看看这个医药企业,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时宜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除了企业自身的经理、厂长之外,克列缅丘克市政厅、波尔多瓦州国有资产基金、wk兰国有资产基金竟然都在这里派驻着代表。
而且这些代表,大都挂着一个副总经理的头衔。
目前,领导着这个老旧企业的真正经理是一个沙国族人。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乌兰东部地区的几个州就是沙国人聚集地,沙国族人虽然不见得占到多数,但也为数不少。
这个真正的总经理显然在药厂的高层中没什么地位,因为都没人正儿八经的介绍他。
以至于余安邦只知道这家伙叫马特维,连他的全名是什么都不知道。
余安邦与企业管理层的会面地点,被安排在药业集团的大会议室。
在见面会正式召开之前,身为克列缅丘克市市长的奥列格,先与四五个副厂长,也就是方方面面派驻在厂里的代表们开了一个闭门磋商会。
估计是要商讨一下后续的谈判问题。
这个会余安邦未能参加。
奇怪的是,身为总经理的马特维竟然也没有获得与会的许可,他只能在大会议室里陪着余安邦一行人相面。
相面?
没错,就是相面,而且是气氛尴尬的相面。
第64章 示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