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陈庆之是一个儒生,儒冠儒服,马鞍上却挂着一支长枪。
李希烈根本不把陈庆之放在眼里,区区一个儒生,区区两万军马,不值得他冒天下之大不韪。
那是因为他不知道,陈庆之是远比辛弃疾更为恐怖的人。
可是,李希烈已经自认为找到了跟天子谈判的筹码,筹码也是出在天子自身的漏洞上。
自天子登基以来,不管任用班超、辛弃疾,还是陈庆之,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儒生。
李希烈却掌握了大夏帝国最有名头的一个儒生,那就是颜真卿。
颜真卿本来不在汴州,李希烈已经派人去缉拿了。
只要把大夏帝国名动天下的颜真卿握在手里,他就可以跟天子谈判。
你赵刚不是非常注重道统和儒术吗?颜真卿这么大的一个儒生,你总不能看着他死吧!
这些事,赵刚暂时还真不知道。
但在华夏历史上,名动千载的颜真卿,也就是被李希烈所杀害的。
如果赵刚知道颜真卿很快就要被李希烈所囚禁,拿来要挟自己,他一定会及早出手的。
华夏历史上,书法写的很好的,多如过江之鲫。
董其昌的书法很好,但是做人很拉胯。米芾、蔡京的也不错,但是丝毫不把天下苍生放在心上。
王羲之的自然是绝品,可是其做人做事百无一用。
只有颜真卿,孤身入虎穴,肩负治国安邦救社稷的使命,孤胆进入李希烈的城池,从始至终,不管遭受何种折磨,都坚贞不屈。
《儒典》中,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颜真卿,远比海瑞更有刚骨,是不可多得的大丈夫。
陈庆之的两万军队,滚滚滔滔地从汴州城下经过了,去践行天子的一个大使命,大战略。
屠戮琅琊王氏,有西厂十八卫,应该足够了。
但是,在帝国的东方,驻扎上一支天子的亲军,对于东方诸侯们的威慑,那可是非常大的。
这是赵刚下的一盘大棋,放在后世来说,是非常典型的“深入敌后”。
敌后的生存非常困难,但陈庆之在华夏历史上,从来就是以少胜多,善于在极限状态下作战赢敌的战神。
随便哪一天,赵刚认为时机成熟,一声令下,陈庆之就能大杀四方,与河北平卢的辛弃疾遥相呼应,在中原打出一个局面来。
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因为赵刚始终在牵挂着洛阳附近的九元矿脉。
第68章 陈庆之,深入敌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