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00章、来了骗子[1/2页]

北塘村往事 楚风文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近一年来,北塘村的产业发展迅猛,再有晚生的关系,县里政策倾斜较多。
      使得北塘村呈现了蒸蒸日上的景象,这自然给赵木生身上加持了一道道的光环。
      父以子荣,赵木生的作为,赵晚生的地位把老蔫也弄成了“名人”,过去常在南场集市上,摆摊卖水果的赵广田,名不见经传,几乎没有人搭理他。
      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无非就是北塘村的一个瘦高个子的老木匠,还有一个果农的身份。
      现在,境况却大不相同,只要赵老蔫叼着烟袋锅,走在这条集市上,人们就会窃窃私语“瞧,这就是赵木生他爹!”。
      更会有一些买卖人,走过来和他套近乎,或者追着他,塞上几个苹果,或者其他的吃食。
      每当老蔫提着大包小袋,回到北塘村的时候,他也是感慨万千啊!
      这人怎么好像一夜之间,都变得友好热情了呢!真得好奇怪!
      记得有句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啊!”。
      村里的各个项目都很红火,这利润源源不断,北塘村集体经济迅速得到壮大。
      尽管镇里蔺书记是个喜欢低调的领导干部,可也无奈于上级宣传需要,以及树立先进典型迫切性。
      甚至,县里造出了一个新名词“北塘现象”,一些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到北塘村考察和研究。
      他们也都惊诧于“这带头人的重要性!”。
      在接待这些访问和宣传参观团体的问题上,赵木生和刘广发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赵木生的观点是“你来就来,我们可以接待,但是吃和住费用自理,不是我们小气,如果这样的‘吃大户,啥日子也扛不住。”。
      赵木生为人低调,他喜欢闷声发大财,不喜欢吵吵八喊,咋咋呼呼。
      刘广发认为“来的都是客,为了宣传咱们,就应该咱们招待,不然显得不热情。”。
      就为接待来宾的事,刘广发和赵木生闹了几次半红脸,这事一直困扰着北塘村。
      其实,群众在背地里,也有各种说法,对于大吃二喝现象颇有微词。
      八月十六号,村里突然来两台豪车,挂着“京”牌。
      头车一到村口大榆树,就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来一个胖壮的中年人。
      径直奔向树下纳凉的老人们,来人笑眯眯地问:“请问咱村委会在哪儿?我们找赵木生主任啊!”。
      大家伙一看是找赵木生的,心想“这肯定是赵主任的朋友了”,就有人给来人带路,把他们引向北塘村委会。
      来人走进木生办公室的时候,立马显现出了他的热情,这家伙自来熟,伸出手来和木生握手。
      然后,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说:“赵主任啊,我们是电视台的,想制作一个人物访谈节目,听说您干得不错,想采访采访您呢!”。
      说着话,这个人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精美的名片,双手递给了赵木生。
      赵木生接过名片一看,这家伙名叫许大力,后边写了一堆名衔,让人一口气读不完。
      在北京经商多年的赵木生,他知道上电视节目意味着啥,可作为商人,他又有着睿智的头脑。
      “哦,欢迎,欢迎,请坐!”木生礼貌地让了坐。
      双方寒暄一阵子后,许导把话题引向了赵木生,说:“我们就是想宣传基层的典型人物,如果想拍摄好,就得在村里多住几天,深入地采访和了解,可以吧?”。
      说实在的,赵木生并不太在意宣传他自己,他心想“再怎么宣传,我还是我,一个普通农民罢了。”。
      随后,赵木生开口说:“许导,这样吧,您不用宣传我,宣传一下我们村的产业,倒是可以。”。
      许导一看赵木生转移了拍摄对象,他也只好随声附和着,说:“好,好,那就拍摄村里产业。”。
      接下来,这伙人住进了娱乐城的宾馆内,每天村里出人陪着他们吃喝,还有在项目上转悠着拍摄。
      在木生认为,为了宣传村里产业,花点钱是值得的。
      可是三天后,赵木生发现有些不对劲了,这个许导找到了赵木生,开始提出要拍摄费和制作费的事。
      “赵主任啊,我们

第200章、来了骗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