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对子如果说是蒙学启蒙路上一道小槛的话,那么《四书》便是一道门堑,不仅要能够熟背,而且要能够做出阐释。
《四书》便是常说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
虽然每本书的名字对于凌霄来讲是熟悉的,也听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学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些句子仿佛就在耳边,耳熟能详,但除此之外,《四书》需要学的内容太多了,就单单《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入门书来讲,就有“三纲领”和“八条目”。
凌霄他们也正是在董先生的学堂进入学习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古时候那么多学生每天摇头晃脑的背书了,这实在是太考验人的记忆力了。
但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有的人短时记忆好,有的人长时记忆好,虽然科举考试不考填空题,但是,也不能在解释词句意思的时候,引用典故、例子引用错误。
所以,凌霄他们对背书也很执着,经过每天坚持朗读、背诵、练字时抄写,时不时将老师对《大学》的讲解记录在纸上,慢慢整理成册子,然后在不断加入自己的思考。
时间已然进入到腊月份,还有不久就要过年了。
对于凌霄来讲,过年虽然有期盼,但更多的是董先生年前要对他们进行一次关于《大学》的测试。
凌霄他们几个虽说不能够对《大学》的1700多字倒背如流,但也是提起来便能够说出来。
在平时董先生对《大学》的测验中,明显凌霄占据优势,但是知衡也不曾多让,凌谷和小牛虽然稍差点,但看董先生的态度还是满意的。
腊月二十三,也正是年前凌霄他们要测试的日子。这一天,凌霄、凌谷他们在学堂里坐的板正,一切准备就绪,就等董先生出题。
董先生第一题便是《大学》里经常讲到的格物致知,也就是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
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大学》的开篇,也是每一个走上科举道路首先学的大学之道。
想要成为一个官员,能够治理天下,那需要先修身,而修身需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在朱熹的理解上便是“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从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识。
但每个人对“格物致知”又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古人大多讲唯心,而凌霄接受过现代的教育,那么他在回答问题上,更加接近现代的唯物主义。
更加讲究事实就是。
接下来,董先生又出了多道《大学》中的题,有需要默写下来的,不过大部分都是需要解释其意思,有点像现代的议论文,但又有所区别。
就这样一天考试下来,就是凌霄也有点头昏脑涨的,更不必提其他人了。
考完试的凌谷就像是霜打的柿子,整个人都蔫儿,凌霄环顾四周,看了一下,大家都是垂头丧气的。
凌谷过来问凌霄考的怎么样,他考到最后,最后一道题都不知道怎么思考了,感觉做的不怎么样。
凌霄安慰他,“没事,我们才学了一点,有很多东西现在都还不知道,等再多学学就好了。”
“只能这样了。”凌谷有点丧气。
小牛上来安慰他,“没事,不要灰心,到时候咱俩一块儿学。”
凌谷伤心来的快,开心也来的快,小牛还没有多说什么,瞬间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没事,我相信我下次一定能考好!”
说着,便问知衡考的怎么样,知衡如实作答,凌谷又一次感觉到了来自学霸的暴击。
“你们两个,如实招来,是不是背着我和小牛偷偷学习了。”凌谷拿书做卷状,对着他俩,装着一脸凶狠要逼供的样子。
凌霄也觉得有意思,便想起了现代同学们经常开的玩笑:“好吧,既然你诚心诚意的发问了,那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
凌谷、小牛、知衡三人同时眼睛有神的看向他。
“你猜啊!”
“啊啊啊,凌霄,我要杀了你,你竟然耍我玩。”说着,凌谷就扑到凌霄身上,两人开始闹了起来。
小牛也来凑热闹,一会儿帮帮这个,一会儿帮帮那个,知衡也加入了进来。
四个人在那里闹成一团。
考试所带给人的疲倦和忧愁也立即烟消云散。
考试结果出来,显而易见,仍然是凌霄和知衡位列前茅。
第11章 漫长蒙学启蒙之四书五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