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而且广州以及附近,还种植了甘蔗,这是炼糖的原材料。
      岭南道的山区,大量种植茶叶,甚至在这里还有御用的“茶官”,专门为皇室种茶。
      而且岭南道还产青瓷,除了大唐很多百姓家都常用,还远销海外。
      但岭南道通往长安之间的路都是山路和土路,这就导致了岭南道的东西虽然特产很多,但却很难卖到长安来。
      山路一多,土匪强盗就多,这就让岭南道的特产更卖不到长安来。
      即使卖到长安来,也是价格贵的要死,龙眼为例,在岭南道都很便宜,但卖到长安就得翻四五倍。
      房玄龄今天给李世民递交的奏书,就是为了建议,开发岭南道之间的商路。
      房玄龄老早就想这么干了,但是手头上的事情真的太多了,干完一件来一件。
      甚至一件都没干完,李世民又甩来一件,没完没了。
      李世民看完房玄龄的奏书,尤为赞同房玄龄的办法。
      李世民自己本来也是这样想的,他登基后,减免各路关税,就是鼓励商人来长安做生意。
      长安是在北方,而大唐的南方是大海,没多少国家,有也是岛国小国。
      但大唐的西面和北面,有的一大群国家。
      这些国家来到大唐,肯定往长安来,那么长安自然是贸易的中心。
      李世民是想把大唐的好东西都聚集到长安来,卖给那些周边国家的商人,赚取周边国家的钱。
      房玄龄的方案,就是完善并且开发李世民这个经济政策,是符合李世民的想法。
      百姓种植赚了三成,商人拿东西在长安卖出赚三成,在长安的中央朝廷,也赚了四成的利润。
      也免得被地方上的官员从中克扣几成。
      李世民看完房玄龄的奏书,又给李承乾看,还不忘夸奖房玄龄。
      满脸笑意地夸赞道:
      “玄龄,你这一番谋划,可真是与朕不谋而合啊!
      朕一直想着如何让大唐的贸易更加繁荣,充盈国库,你这份奏书,犹如一场及时雨,来得恰到好处!”
      李承乾接过奏书,认真地看了起来。
      他一边看,一边微微点头,心中对房玄龄的谋划也颇为认可。
      情不自禁的夸房玄龄:
      “国士就是国士,眼光长远,此举不仅能在造福百姓,激励当地百姓种植,还能变相的惠利当地百姓。
      又能让来长安的商人,把大唐地大物博传播到全世界。”
      这其实也是身为朝廷大员,应该为皇帝献上的办法,通过朝廷和国家的运作,惠民以及增长国力,而不是一味的自己做生意。
      这种眼光放在李承乾上辈子都是很了不起的,别说在如今的大唐了。
      马克波罗回到西方,对西方人说东方遍地都是牛奶和黄金一点没说错,确实遍地都是。
      房玄龄谦逊地笑了笑,拱手说道:
      “陛下和太子殿下过奖了。
      这不过是臣职责所在,为大唐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罢了。
      只是这开发商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中困难重重,还需陛下定夺。”喜欢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请大家收藏:

第475章 房玄龄的国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