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不得我当时感觉手指上有一股怪味呢……原来是涂抹在刀柄上的乙醚啊……哎,其实我早该想到的……”
“然后,便是意外事故的控制了。你之前已经多次说过,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捅男人的腰眼,而当你手握水果刀将我扑倒的时候,我根本没反抗,直接将腰露了出来,让你捅。当然,如果你捅别的地方,钟清就会立即出来制止,我也会迅速表明身份,所以,应该不会出现太大意外,至少不会死,而且,水果刀也是专门设计过的,捅到一定深度后,就会往里缩。”
“真是煞费苦心啊……”这下,辛蕾是完全弄明白了。
“所以,你现在已经想起那件事了,对吗?”袁意问道。
辛蕾低下了头去,她的头还是有点疼,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幅的画面,这些画面快速在她的眼前掠过,最后,剩下了一张粗狂的长着络腮胡子的脸。
耳边响起了那个困扰她二十二年的狞笑声音:“你敢吗?”
二十二年前,辛蕾没敢,她手握水果刀,拥有一个能够救下她妈妈,惩罚歹徒的机会,却没敢捅下去,让机会从她眼前白白溜走,为此,让她的妈妈进一步受到摧残。
即使那时歹徒将腰主动暴露给辛蕾让她捅,她依然没敢,反而被吓得将刀扔掉了。
从那之后,辛蕾的内心便生出了一种对于男人的深层恐惧,这种恐惧经过她自我的转化,成了一种变相的仇恨,仇恨逐渐累积,成了发泄的欲望,在发泄的过程中,继续积累仇恨,继续转化恐惧,以此循环,经年累月,最终,心理扭曲,成为变态。
成年后的辛蕾,在变态心理的驱使下,由于内心的恨意和想要惩罚男人的欲望,让她化身“夏娃”,不停地引诱男人,接触男人,在男人试图要对她侵入的过程中,她开始“惩罚”男人,进行鞭打、抽打、辱骂等行为。
当她看见男人受尽折磨,想得到她却又得不到的时候,她的心理空洞就得到了满足。
这是一种典型的创伤性弥补行为。
为了弥补当年犯下的致命错误,她不停地用类似的场景进行刺激,反复地做出正确的决定,反复地让自己心安,如果她不能定期让自己心安,就会焦虑。
症状缓解的方式就是“惩罚”男人。
但这种缓解,是一种短期的应急,无异于饮鸩止渴,反而催生出更严重的人格扭曲,若非心理诊疗及时介入,很可能会造成毁灭性伤害。
在回忆的过程中,辛蕾趴在了床上,将脸埋进了枕头里。
伴随着回忆的涌入,伴随着细节的回放,伴随着男人的形象和声音一遍遍冲击她的大脑,原本那些被她压进脑海深处的记忆全部浮现了出来,拼凑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
其实,那件事,辛蕾一直记得。
她和苏言言不一样,苏言言是选择性遗忘,不仅遗忘了事件本身,连事件带来的影响也一并忘记,且由于苏言言性格本身的柔弱敏感,故而伪造了一个恶魔来保护她,替她承担一切,而她自己,则缩进恐惧的小窝内,反过来惧怕自己制造出的恶魔。
但辛蕾是想要忘掉,但却怎么都忘不掉,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她不去回忆,不去想,不去触碰,刻意将那段记忆封存起来,而不是遗忘掉,每次回忆和思索的时候,会主动避开“雷区”,绕开“那件事”。
但生活中有些事毕竟是无法自控的,尤其是当这个“雷区”是男人的时候,更是没法完全绕开,所以,每次她接触男人,就会被动激发那段记忆,她必须努力捂住才能不让记忆钻出来,因此,导致焦虑。
她焦虑的真正原因是记忆的涌出和封存之间的冲突。
正是因此,对于辛蕾的记忆重导,其实更像是记忆触发,是让她面临选择的时候,不得不去回忆那件事,所以,用行为唤醒的方式,更贴合她的症状本身,也符合她的行事方式和思维习惯。
只不过,行为唤醒法比较激进,容易出现意外,不仅是对诊疗师,对病人同样如此。
为了让辛蕾更好地进入创伤事件的场景中,袁意先后使用了语言引导、提前铺垫、场景模拟、角色扮演、味觉和视觉激发、事件演绎,以及瞬时性催眠等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心理学上称之为“脑震”的外部干涉,这种干涉手段是使用行为心理学中的专用道具——脑震棒,在特定情境下,对患者的后脑勺(靠近记忆区域)进行突发性打击,让患者陷入眩晕状态,有利于患者恢复某些遗失的记忆,而在袁意的行为唤醒中,则用于让辛蕾在眩晕后顺利进入特定场景。
但这种方式,对于击打的时机把握要求较高,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万一没有激发记忆的恢复,反而让患者脑部受到生理创伤的话,就得不偿失了,而且击打是在没有提前告知患者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患者追究责任,心理师肯定逃脱不了干系。
所以,这其实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干涉,但有时候,越是这种剑走偏锋的方法,对一些情况特殊且病情十分危急的病人,越是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正是由于多重手段加在一起,才让辛蕾顺利进入了二十二年前的那个记忆场景中,主动去触碰了那起创伤事件。
当然,如果这一次没成功的话,也就不会有下一次了。
行为唤醒疗法,每个病人有且只能使用一次。
袁意其实是在赌,赌他的猜测和推理没错,赌他和钟清的默契配合,赌童念的形象能够将辛蕾顺利带入小时候的情境。
从结果来看,袁意赌对了。
辛蕾将头埋在枕头里面,发出低声的抽泣,后背一起一伏。
这么多年来,她不停地武装自己,锻炼自己,将自己的身体磨练的强大,实则是为了保护内心的弱小和无助,同样,也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再遇到类似当年的情况时,她可以坚定不移地说出那个问题的答案。
“你敢吗?”
“我敢!”
第五十三章 真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