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六章 雁门张文远 马邑聂翁壹[2/2页]

带着商城回三国 十一年不知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任大行令的王恢建议拒绝和亲,说道:“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有时候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长治久远的和平。
      而御史大夫韩安国,则以匈奴兵强马壮为由,劝汉武帝接受和亲。
      当时很多大臣,都极其赞同韩安国的观点。毕竟送一名“公主”加一些珠宝,就能换来一段时间的和平。这笔账,在这衮衮诸公的眼中,是极其划算的。
      见同意和亲的人太多,汉武帝无奈最终采纳了韩安国的建议,与匈奴和亲。
      元光二年,雁门马邑,有个大商人叫做聂壹,找到王恢说道:“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
      王恢闻言有些心动,然后闻聂壹说:“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见王太行对自己的提议心动了,连忙说道。
      王恢仔细思考后,觉得此计划有很大的可行性。于是,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奏告给汉武帝。
      汉武帝阅读过奏章后,又下诏命,令群臣前来商议。
      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这个建议,他认为高祖刘邦之英武圣明,尚且被匈奴围于平城达七日之久。何况兵马一动,天下骚动,胜负难料,不可轻率出兵。
      韩安国此人,历仕两朝,其实身具韬略,算得上是一时的名臣、武将。但眼光受囿于环境,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其政见越发的与武帝志向相悖,后背疏远,以至于郁郁而死。此乃题外之话,暂且按下不表。
      说回这,次针对是否攻打匈奴的廷议。
      王恢是燕地人,曾长期在边郡为官,熟谙匈奴情况。
      在商议中,他向刘彻进言,说道:“战国初年,代国虽小,北有强胡的侵扰,南有中原大国的威胁,君臣尚能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外侵。匈奴虽强,也不敢轻易侵扰代国。如今大汉强盛,海内一统,陛下威名远扬。然而匈奴却侵扰不止,每次与汉和亲,不过数年即违背约定,正是因为没有坚决抗击的缘故!”
      以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与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在刘彻面前就争执了起来,各不相让。
      当然,这一次,汉武帝选择了王恢的建议。
      针对匈奴,必须得打!
      于是,汉武帝派遣了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
      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而这个计划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聂壹诱敌。
      聂壹此人虽说只是个商人,但颇有才识、胆量。
      于是,他打着出塞经商的名号,面见匈奴军臣单于。聂壹欺骗军臣单于说,他有手下数百人,能斩杀马邑县令,举城而降,牲畜财物可尽归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军。
      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并派使者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杀马邑县令后进兵。
      聂壹随后返至马邑与县令密谋,杀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将头颅伪装为县令的,欺骗匈奴使者。
      原本计划都照常施行,谁曾想到百密一疏,单于车臣也不是真正的草包蠢货。
      在单于率领军队前往马邑的路上,却发现城野之间只见牲畜,不见一人。
      于是起了疑心,随即派兵攻下一个碉堡,俘虏了一名尉史。
      该尉史惧死,便揭穿了早已有三十多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真相。识破阴谋的单于大惊退军,汉军设伏全无用武之地。
      王恢判断形势后,认为已经错过了袭击匈奴军辎重的最佳时机,于是决定收兵回师,“马邑之谋”遂以失败告终。聂壹,也在此次事件后,被单于给诛杀掉了。
      聂家受到此次谋划的影响,得罪了不少世家,于是为躲避仇家,便该姓为“张”。
      马邑之谋,虽说失败了,但算是彻底结束了和亲匈奴的政策,转而拉开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的序幕。
      作为汉家儿郎,谁不打心底里,敬重聂翁壹呢?
      听到眼前的贵公子如此推崇自己的祖上,张汛二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对卢林的好感。
      尤其是,张辽这个小鬼,此时看向卢林的眼神里都聚满了光。
      【作者题外话】:纵观三国,最喜欢的就是赵云和张辽,真的是汉家男儿的典范!

第二十六章 雁门张文远 马邑聂翁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