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七章 入庄有仪式 众人同合力[2/2页]

带着商城回三国 十一年不知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东汉末年,家里有余粮的人家,真的很少。别的不说,隔壁刘家庄的农户们,很多时候都还得靠涿县刘家救济呢。
      临时住房,真的很简陋。在一块比较平整的土地上,像搭棚子一样,依次建立了几个屋子,顶上就是铺的茅草。房间里几乎是没有家具的,就一张很大很大的木板床。
      因为时间仓促,临时安置点只有这种水平其实是能理解的。到时候,将男女分开,一个小屋子里装上个八、九人,既能减轻他们的慌乱,晚上还能相互挤着睡,可以御寒保暖呢。
      农庄里的被褥不多,晚上睡觉其实很冷的。好在房屋简陋,却做工扎实,细节上处理得很好。门一关,便不会受到夜里冷风的侵扰。
      想到这里,卢林不免心生了一种兑换些棉被、棉服的念头。
      卢林在这些房间里一通瞎转悠,东看看、西瞅瞅的,一个时辰就飞快的流逝了。而卢平和张辽就一直缀在他的身后,也不说话,就是静静的跟着。
      眼见天色逐渐暗了下去,坝子上的流民泡澡事项也进入了尾声。无论男女,沐浴后、穿着干净的衣服,整个人的精气神和先前相比,可真的是大不一样了。哪怕,此时的他们仍旧披头散发的;哪怕,此刻他们身上的衣服不是那么的合身。
      卢林满意的点了点头,人的衣着外貌保持干净,那么他的内心也会跟着一起向快乐和幸福的方向靠拢。
      见到大棚子里都快没人了,卢林打发张辽也去沐浴了。并让卢平回家将自己的忠叔去年的旧衣服拿一些过来,送给张辽二人换洗。
      “忠叔,新入庄的农户,身体的健康状态如何?可曾登记上了家世籍贯?”卢林向一旁站立的忠叔问道。
      “目前看来,众人都是比较消瘦,想来可能是饭食缺乏。新入庄的有104人,其中12岁以下的幼童比较多,有30余人,其中只有两个女孩。剩下的74人里,有七个老人,剩下的都是成年男子,多是夫妇。在文继的帮助下,各位的籍贯已经登记清楚了。”忠叔恭敬的回道。
      汉代的户籍制度,算是比较系统的。郡国以下,都是每三年集中登记、考察一次。除此之外,县府会经常组织人下乡进行抽查,现场点名。
      毕竟这个时候的户籍和田地是合在一起的,他意味着县府每年要征收多少的徭役、赋税。若是被查出有所隐瞒,轻则罚款,重则入牢的。
      因各州都是独立治理的,民众迁徙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受影响的,但得有户籍。是以,卢林便嘱咐忠叔,籍贯登记一定要认真做。不单单是为了应付日后的检查,也是为了方便对庄户的管理。
      卢林深思了一会儿,又小声问道:“这里面的成年人,可有那种单独一人的?”
      其实卢林不太想招收那种独自一个人的成年男性,因为他们的变数太大了。他们没有家室,只是迫于无奈方才加入卢家庄。待得灾情过去,这类人说不定会应为思乡心切,而半夜潜逃。
      有良心的,或许只是带走随身用品,再拿点必备的干粮。没良心的,说不定会怎么祸害乡亲呢。这类人的忠诚度,真的是难以衡量的。
      反而言之,那种有家室的,就会好管理很多。再是凶猛的人,一旦有了羁绊,就会畏首畏尾,行事就会再三权衡。
      “除张文继兄弟二人,其余几乎都是拖家带口的。不过有五、六个小孩,是没有家的,全有张家兄弟带着。”忠叔禀报道。
      卢林看了看正在忙碌的张汛,满意的点了点头。张汛二人的品性,用不着怀疑。哪怕志趣不合,也不过好聚好散罢了。再说,羊都送进虎口了,哪里有放过的道理。
      想到这里,卢林邪魅的笑了一下。
      坝子里原本烧水的大锅,此时仍旧没有停歇下来的意思,只是任务变成了做大锅饭。
      早春的天色黑得早,这么一会儿就不太能看清50米以外的东西了。
      此时的卢平也从家里将衣服给拿了来,并送到棚子里给张辽二人。还别说,挺合身的,九岁的张辽比十一岁的卢林貌似也矮不了几分。
      送完衣服卢平,又将一件斗篷给披在了卢林身上。还别说,这小书童还挺机灵、贴心的,看见天黑就懂得给自己罩上一件棉袍,顺道给公子带去一件裘皮斗篷。
      换好衣服的张辽,又跑到了卢林的身后和卢平并肩站着,打量着周边忙碌的众人。
      与先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张辽身后又多了几个更小的小鬼头。
      还别说,这样一站,卢林就活生生地被衬托出了一种大将风范。
      卢林瞅着灶台,那人头攒动的景象,心里顿生一种想法。这么多人,这么大的场子,不搞一场新老庄户联欢大会可真的说不过去了。

第二十七章 入庄有仪式 众人同合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