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张辽将讲堂收拾齐备以后,便也来到了演武场中,准备和众人一起玩蹴鞠。
蹴鞠,传言乃是黄帝所作,史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而在秦汉时期,更是盛行于大街小巷、王公黔首之间。
素来便有,“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说法。与后世足球相同,乃是用足、膝、肩和头等部位,进行控球打门得分。说来也是应该的,毕竟蹴鞠就是足球的老祖宗嘛!
而此时的演武场中,五十一个小孩子,正分成大大小小十数个小团队在玩着鞠球。有的单人蹴一鞠,有的单人蹴两鞠,有的几人抢一只球,不一而足,甚为精彩。然而,更多的人是在旁边欢呼鼓掌,做起了啦啦队、气氛组。
其中,尤以师师和绾绾这俩丫头最为激动,一边蹦跳着欢呼,一边还时不时的伸出小短腿去探球。
见张辽过来了,卢林便将众人给召集了起来,将队伍分成了三支。每支12人,左臂缠不同颜色的布条,加以区分。
缠红布者,号为红队;缠玄色布者,号为玄队;缠绿布者,号为绿队。
红队以张辽为首,队员为:赵仁、钱义、孙礼、李智、周信、吴真、郑善、王温、冯良、陈恭、储俭。
绿队以刘放为长,队员为:蒋梏(音同“梏”,桎梏)、沈绩、韩勋、杨志、朱平、秦明、尤登、许庭、何康、吕宁、施安。
玄队则是以卢林为尊,队员为;卫让、张弛、曹平、严均、华易、赵孝、钱勇、孙廉、李元、周良、吴挚。
同时,以郑扬、王臻、冯庚、储续、卫祖和陈阳为裁判组,卢平乃是裁判组头目。
剩下的金桢、魏翰、陶干则是因为年领太小,便和赵尔、钱雅、孙姿、李婷、周姝、吴嫣、郑娉和王娴等人一起再场边担任起了啦啦队。
当然,第五师师和第五绾绾也是不能被遗忘的,早早就抱着蹴鞠站到队伍中间,俨然一副主裁判的样子。
说来都是巧合,朱雀学堂里的学子,姓氏竟然都是处于百家姓前列。这些庄户的孩子,都是以贱名相称。无奈卢林只得,以《尔雅》里的释字,为众人定下了名字。
除张辽、刘放和师绾姐妹外,卢林一共取了47个名字,可算是一绝。
至于刘放,便是讲堂上举手会识字的十二人之一,更是除张辽以外的另一个棚户区里会读书的人。
卢林打量过他,举手投足倒也颇有章法、讲究。似乎也是大有来头,想必祖上也是富贵人家。时间尚短,卢林没来得及仔细了解。
众人散开,在校场上圈了个方形的地,两边竖起枪山矛林以为墙壁。两队上场,一队候补,以先行打中墙壁者为胜。胜者上,败者下。
一时间,场中人头攒动,鞠球飞来舞去的,好不激烈。场上精彩,场下也是热闹非凡,叫好的、加油的、喝倒彩的,可算是千姿百态,各有风采。
众人玩得很高兴,时间也是流逝得飞快,转眼便见日沉西山了。
蹴鞠,真的是一项很有意思,且收益甚大的游戏项目。不仅可以调动周身气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是可以加快队伍的融合。
殊不见,此时演武场上,众朱雀学子聊得不要太激烈,场面不要太和谐。
卢林站在圆台上,见着场下的众人,不由是满生欢喜。
这样美好的景象,该是自己来此世界的最终目标,最美好的追求。
西山日暮,众人便逐渐收敛了兴致,结束了游戏。
在张辽的带领下,众人返回西厢,准备洗漱一番后,再前往后院开饭。在两个玄武营卫士的帮助下,四十余人分成了好几组。有的转动水轱辘,从井里取水;有的正涮锅、烧火,为大家准备点热水。
西厢的厨娘尚未找好,众小晚上都是前往后院用餐的。不过,个人卫生却是自行于西厢院子里解决。考虑到他们年少力弱,严武专门安排了三个卫士一直驻扎在院子里,起到一个保护和照顾的作用。
玄武营卫士,肩负诸多任务,像是巡察老宅周边、门前听命、西厢驻扎、棚户纠察、田庄巡逻等等。
每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五组乃是一个小队。三十人,两个小队,分别驻扎于老宅和庄户住宅区,三天一次轮换。
第一天执勤,乃是由严武亲自率领。可以说,众卫士很用心,除了后院,他们的脚步几乎将整个卢家老宅给踩遍了。
一天又在忙碌中而过去了,用完饭后的众人便各自回到房间,准备休息了。
卢林今天却是不着急休息,径直来到书房,点着灯,看起了书。非是卢林今天不累,实在是直到晚餐结束,忠叔都没归来,卢林有些担心。
平时没觉得,今天在等下看书才发现,汉朝晚上点的灯,乃是用的动物油脂制作而成。这东西贵且不说,气味真的不是一般大,而且烟味还重,实在不是个好玩意。
卢林干脆放下了手中的《武经总要》,开始检索起自己的商城系统来。
只见个人界面上的信息似乎又有了些变化:
第四十一章 众学子得名 商城中换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