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住宅楼,在那附近还要有图书馆。”
在博物苑之畔修建住宅和图书馆,是张謇早先提过的,孙支厦也不意外,【注1】但意外的是,老师为何要在谯楼前修钟楼呢?
“谯楼?钟楼?”
张謇听电话那头的声音颇为困惑,便笑着解释道:“我打算用潘氏捐给通崇海总商会的五千元钱,去上海买一口巨钟。钟楼的位置嘛,我想好了,就建在谯楼前面,中间的位置。”
“唔,那就有两座钟楼了。”
孙支厦说得不错,谯楼承担的正是报时之职。
宋淳熙年间,通州城中有一座用以望的戍楼。到了元代至正九年(1349),朝廷将此改建为谯楼。因其为彼时通州城内制高点,明人曾一度将“谯楼月晓”誉为“通州八景”之一。谯楼之中,设有刻漏以计时,更鼓来报时。
“道光年间,通州知州周焘修缮谯楼,将原有的‘海山要郡匾额撤去,换了‘星枢楼三字。你可知是何意?”
“星枢二字,是依星相学之说,祈愿通州人杰地灵?”
“正是如此。不过——”隔着电话,张謇亦露出意味深长的一笑,“时代变了,星相之说,早该破一破了。”
孙支厦似亲见了张謇的笑颜一般,顿然了悟,应道:“老师说得好。钟楼建在谯楼之前,正是破旧立新之表征。”
“建成之后,谯楼也保留着,只不作报时之用。中式、英式风格重叠,也别有一番风景。”
“诶,好,好。”
“今日,我还有一事想咨询。如果我想在南京建一所水利工程学校,你认为,在哪里选址会好一些?”
未待孙支厦回答,张謇又补充道:“修筑工事,我另有所托,你专心做好你的事。”
孙支厦沉吟一时,道:“学生以为,修在鼓楼一带,或者较好。”
“说说看。”
“此地为外国驻华大使馆之聚居地,人口稠密,利于思想传播。”
“那我考虑一下。”张謇点点头。
挂了电话,张謇陷入沉思之中。
数十年来,他创办了很多大学,也支持了很多大学的建设。譬如,通州师范、复旦公学、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有的关涉教育,有的涉及海事、渔业,但还没有一所大学,与水利建设有直接关系。但在当前,水利人才奇缺,是时候培养专门人才,以备国用了。
只是,政府财政吃紧,买土地、修学校都不太现实。孙支厦提议在鼓楼附近建校舍,这个主意自然是好,但要想在短期内修建学校,尽快招生,只怕难以办到。
要不,去借钱?
脑中出现“借”这个字,张謇的思路瞿然一转——既然是要借,又何必非得借钱呢?
心中拿定注意,张謇又拨出了另外一通电话。
【注1】这座住宅,即今南通博物苑中的濠南别业,是张謇故居之一。
第89章 淮河北去炊烟少(3)(4)(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