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8章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2页]

大帝禁区:师傅死后,我疯了 巴蜀红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师傅和神秀,应该是同一座寺庙里的师兄弟。
      也可以更准确的说。
      二十余万年前的腐朽和神秀,其实是师兄和师弟的关系。
      ……
      神秀证道帝尊之前,一直都以神秀为名。
      ?生于盛唐时代,李姓,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神秀自幼聪慧,颇具慧根佛性,性子豁达沉稳,温润随和。
      ?修的也是正统佛经,根基深厚,悟性超俗。
      至于修行的资质……
      能道佛双修,且一路修行到超脱大帝的境界,想必就不用多费口舌渲染了。
      谦虚而不夸张的说。
      神农帝子和轩辕帝子,在修行资质这一方面,并没有给神秀帝尊提鞋的资格。
      在神秀年轻的那个时代,并没有腐朽的名字和踪影。
      而且更夸张的是,神秀并非一枝独秀。
      ?还有一个师弟,出身路子野,但许多时候却比神秀更加耀眼夺目。
      慧能。
      这是腐朽出世之前,用过的法号。
      慧能的身世要比神秀凄惨贫苦的多。
      据古籍记载
      慧能三岁丧父,稍长大一些年岁,就靠卖柴来赡养母辛苦度日。
      后来拜入佛门,慧能展现出超脱世人的悟性和慧根。
      他没有那么多的道经佛典的积累,修行参悟的路子又歪又野,但偏偏在某些时候比神秀还要高出一头。
      最经典的一段故事,就是神秀与慧能作偈论经。
      (作诗论佛经,四句为一偈。)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为:
      修身如同菩提树,心境要像明亮的镜子。
      时时不断地将心镜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而惠能作的偈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为:
      菩提是本我的智慧,
      明镜是你我的清静心。
      如果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场做偈之争看上去是慧能更胜一筹,更受寺庙赏识赞许。
      但或许是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场作偈反而为慧能引来了不必要的祸端。
      彼时的佛教寺院内,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异常激烈。
      惠能是一个外来的野路子,也自然多次被排挤,甚至遇险。
      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了十五年之久。
      也是因此,同一对师兄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神秀出身氏族,更有传言?和盛唐皇室之间有着隐秘的关系。
      毕竟神秀姓李,后来和老唐帝的关系更是至交老友。
      世人对这位道佛帝尊有所揣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神秀入庙堂,慧能归山野。
      而后的很多年,在远离长安的世外之地,总会有一个布衣草鞋的老僧人,行走于旷野之中,游离在星空之下。
      布道讲法,诵经修行。
      渐渐的,慧能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佛家僧。
      修道修佛,修蛊修心,集百家之长为一身,他走出了一条超脱世外独一无二的修行之路。
      当然,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顾白水自己脑补的。
      他只活了半甲子的时间,还是个年轻人,怎么可能知道二十余万年前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籍上对慧能后来的描,其实只有寥寥几句:
      「远离人烟市井,广布道佛之法。长安唐帝传唤,皆以老病相辞,不奉诏。」
      「而后病逝,了无音讯。」
      通俗的讲。
      慧能再也没有回到长安,病死或者说是“失踪”了。
      这位能与神秀帝尊并提的慧能大师,就这样突兀的离世,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nb

第258章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