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4章 因功而罪[2/2页]

铁血浪子 合木法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什么小说《红楼梦》里的词句: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简直有些过分了,但也不可大意啊!”
      “姚先生,朝廷传信来了,这回该是重新启用您了吧!”正在低头整理禾苗的姚莹,突然听到远处自己老仆传来的叫声,站起来迎了过去,心中自然也充满着迫切回到内地的想法。
      姚莹何许人?这位可是与林则徐、魏源等齐名的,开眼可世界的第一批精英人士。其自小有旷世大志,认真攻读各类书籍,并有独到见解,属于那种读书读得比较活的那一种人。嘉庆十三年中进士,第二年进入粤督百龄幕府之中,因为与外夷交往,了解了海外时事。其后因其才,历任知县。道光元年任台湾葛马兰通判(台湾东北)。任职期间搞建筑、兴水利、开垦土地鼓励农生渔业,割除积弊,加强各族关系,加强文化教育,“深得士民心”,在台五年(1819至1823)“所至士民好之”。
      道光十一年革职回到京师,与龚自珍、魏源等交好提倡经世之学,关注国计民生,指斥时政,见解非凡。不几年后,道光帝诏谕大臣举荐能吏,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两江总督陶澍等人极力推荐姚莹可堪大任,被朝廷启用为高邮知州,后调任两淮监掣同知,护盐运使。道光十七年授台湾兵备道,赏加按察使衔。到任后,联合当地官民一力支持林则徐等人的禁烟运动,并且面对外来侵略做了充分准备,取得了重大胜迹,五战皆捷,重创了外夷,大涨了台湾乃至大陆官民之气,成为一时楷模。
      但是,当清政府派了钦差大臣耆英等人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之后,腐败不堪的清廷竟然在英夷璞鼎查要求下惩办抗敌将领,将姚莹、达洪阿革职逮问。为此,姚莹在诗中悲愤写到:“海外功名泡影如,群公网岂漏游鱼。”
      有人说姚莹等人所以因功而罪并非偶然:侵略者自然除之而后快;清廷已经服软,自然屈服;最大的可恨之处在于,一批投降卖国的奸佞之臣怎能允许此等获得如此胜迹,自己等人可是连战皆败,丧师失地,为人唾弃,又怎能让台湾一枝独秀,闽浙两广一片黯淡。因而就有了“镇道受赏而督抚无功,有以小加大之嫌”,“且台湾屡邀上赏,已犯独醒之戒”,“早已为中外大臣所嫉”。意思是说:你小小台湾道台和总兵官都受到重赏,难道说督抚不如你吗,这里面一定有贪功冒领之嫌。再加上五战五败的沉痛打击,让英夷对姚莹达洪阿等人可是恨之入骨,故而找借口诬陷他们:“冒功”,“枉杀”其“纳尔布达”号和“安因”号“遭风难民”,逼迫清政府将他们“去官正法,以命抵偿”,否则“干戈复起”。
      迫于压力道光二十三年,朝廷派新任闽浙总督怡良赴台传旨查办。怡良迎合上意,强迫姚莹。达洪阿认错,并逮捕回京下狱。期间,台湾军民群情激奋,京师内外诸多非议并上书为他们鸣冤叫屈,在如此舆论之下,时任两广总督的耆英却扬言:“不杀台湾镇道,我辈无立足之地”。马上引得朝野哗然,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清廷只好将他释放出狱,将他发往四川,又出西藏等,因此受尽了非难。
      尽管冤屈,姚莹矢志不移的爱国热情不减分号,他在《康?纪行》中忧国忧民,指斥时弊,揭露英夷侵略的威胁,的确为振聋发聩,开启人们视野的名篇。
      姚莹不仅学问高,眼界宽,而且有非凡的智慧和宽宏的气度,据说刚到台湾,很是让当时的总兵官达洪阿等人不屑一顾,但是姚莹坦诚相待,以实际行动征服了这位耿直的悍将,让对方道歉说:“武人不学,为君姑容久矣,自后诸事悉听君,死生福祸愿与共之”。真有将相和的动人情节了。正因为上下一致,军民同心,才有了其后抗击外来侵略的重大胜利。

第134章 因功而罪[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