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德十年,宫中太后懿旨,从民间采选良家子,以充后宫,顿时举国沸腾。
要知道本朝自开国之后立下规矩,后宫妃嫔一般有两个来源,礼聘贵女进宫充实宫室,或者是从民间采选良家子。
前一种宫妃都是出自名门,不用经过选秀,直接由宫中宣旨召进宫中,一进宫就至少会位列九嫔,独居一殿。
像宫中的杜充仪、赵充容、苏充媛就都是这种情况,靠着家世一进宫就位列高位。
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没有这么容易了,从民间采选的良家子,倒是不拘出生如何,无论是贫是富,是官是民,只要是良籍,报名就可以参加采选。
不过既然没有家世作为依靠,那自身条件就得过硬,不但要面容姣好,还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行,每一名通过最终选拔的女孩子都是万中挑一。
从县到府再到州,每一个地方都要经过一次选拔,都要淘汰一些人,最后剩下的才能送往京城宫里面。
这群被送往宫里面的女孩子,也不是铁板钉钉的一定就会是妃嫔了,在宫里面还要经过一次选拔。
这一次选拔被通过了的才能成为家人子,家人子还只是没有正式封号的最低等妃嫔的称呼。
也就是说就算通过了选拔的女孩子,也只能算作妃嫔预备役,连最低等的采女都不是,要有了正式的封号才能算作真正的妃嫔。
这群被选出来的女孩子,其实前途也不算光明,选进宫中后会被安排居住在掖庭,无召都不能出掖庭。
而在有正式封号之前连去给皇后请安的资格都没有,那天子更是都不知道有你这号人。
所以这些采选进宫的家人子,要是没有人提携,在天子面前提起的话,一辈子都顶着家人子的名号,在掖庭里面呆到老的都大有人在。
就算有人提携,要想爬上高位也不容易,毕竟连生了皇长子的齐婕妤,都还没有能够位列九嫔,离开掖庭。
尽管从民间采选进宫的妃嫔,真正混的好的很少,可是大多数人却不会看见这些失败者的下场,而是会盯着那些成功者。
远的不说,当今天子后宫的沈淑妃不就是贫苦人家出生吗?一朝沈淑妃得了帝宠,沈家也从连饭都吃不起的人家,变成了朝中新贵。
还有当今太后,不也是从民间采选的良家子吗?甚至还不像当今天子后宫的沈淑妃那样得宠。
太后昔日在先帝时期,其实一点都不受宠,就算是侥幸生下了一个皇子,也不过得了一个美人的位分。
可是最后不也母凭子贵,入主长信殿,成为当朝太后,连母家也得了一个承恩公的爵位。
而其他那些有子女的妃嫔,其实过的也不错,母家靠着这些作为皇子公主的外孙外孙女,虽然比不上沈家赵家,却也算改换门庭了。
由此可见,把闺女送进宫其实还是很划算,无无论是得宠还是生下皇嗣,都能惠及母族。
大部分有闺女的人家还是愿意把闺女送进宫,去搏一把富贵的,反正就算是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
不过当今天子勤政爱民,对后宫并不上心,除了刚登基的时候从民间采选过一次良家子,后面就再也没有采选过了,让这些有意送宫女进宫博富贵的人家苦于没有门路。
现在好不容易宫中又下令从民间采选良家子了,顿时知道这消息的人家就沸腾了,只要自家闺女长得有几分姿色的人家,都跑去报名了。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选拔,一辆辆载着从民间采选的良家子的马车,终于向着宫中驶去。
车队在皇宫宫城门口停了下来,皇宫来乃是天子住所,入宫的盘查自是十分的严格。
侍卫把守着宫门,采选出来的良家子一个个都下了马车,皇宫重地,没有几人能够有乘车乘轿的资格。
这一群身份未明、前途未仆的女孩子,肯定不能再乘坐马车了,需要下了马车步行进去。
一行人下了马车以后,由候在宫门口的那一个内侍,一个个叫名上前,对照着文书上面的外貌记录,验明正身以后才能进入宫门。
苏窈待在一大群女孩子中间,大概过了半个时辰,才听到有小内侍唱和:“扬州,庐江,苏氏女。”
苏窈现在既然需要参加良家子的采选,自然不是以丞相府的姑娘的身份,而是用她这十年在外行走的身份。
古代女子闺名向来不外传,所以小内侍唱和的时候,只会说明户籍所在地以及姓氏。
苏窈现在户籍上面的地址就是在扬
第11章进宫采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