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苏窈猛然明白了,今天的这一场叛乱是因为什么了。
其实这已经不是皇位之争了,而是世族门阀与皇权之间的争斗。
现在天子不断的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些士族门阀的利益。
毕竟世族门阀之所以被称作士族门阀,肯定不是只要这个家族存在的时间够长就行了,还得这个家族里面手握重权。
士族门阀最重要的就得是一直有人在朝为官,并且这个家族在朝廷内外都还得十分有名望,其他人想要在朝堂上获得一官半职,都得靠这些家族的举荐或者征辟才行。
士族门阀权势最鼎盛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官员的任免,不过是几个手握重权的世家一合计,谁家的人占这个位置,又有谁举荐的人占另外一个位置,几人商量好了以后,直接给宫中的天子递折子就行了。
下面的人都是万众一心,宫中的天子即使知道这分配有问题,却也没有办法,何况天子久居深宫,哪里知道谁有才无才。
一直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天子自己的命令更加传不出深宫,毕竟身边没有一个是自己人。
在那个时候,士族门阀的权势之盛是真正达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要知道这寒门指的还不是真正贫苦人家,而是小有权势却又没有达到士族标准的人家,真正的贫苦人家日子过的那就更没有盼头了。
也正是因为世家权势太大,已经威胁到皇权了,本朝立朝开始就在想尽各种办法压制世家门阀的权势。
为了避免士族门阀影响到皇权,本朝的开国皇帝在立朝之初便设立了科举制度,同时后宫之中也广纳出生普通的妃嫔。
在这个普通人连书都没法读的时代,真正想靠科举出人头地,其实也不容易。
毕竟知识都掌握在了这些少数人手里,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认识,这些普通人就算现在开始想办法去读书习字,短时间内也见不到成效。
这个时候以外戚的名义入朝为官,就成了一种快速打破士族门阀笼络了朝堂上一切的方法。
开始的时候,这些士族门阀也没有把天子的这个做法放在眼里,毕竟这些人太不起眼了。
就跟现在的后宫之中高位妃嫔全是大户高门出身,普通出身的女子很少有人站到高位一样,当时在朝堂上也是一样的。
在重要职位上的全都是士族门阀出身的子弟,出生普通的人不过在一些不重要的位置上担任职责,还真没有什么人会放在眼里。
可是什么事情都经不起时间的流逝,在本朝一代一代的天子努力下来,朝堂上非世家出生的官员的越来越多。
这些士族门阀发现了这一个现象,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便想着消耗皇权。
只有皇权不断的消,才符合了士族门阀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响应苏丞相的原因。
当然这也不怪这些门阀世家,因为门阀世家的存在本来就和皇权是一种对立关系,此消彼长的状态,当然要想办法压制皇权。
而任何一个有几分抱负帝王,不是得过且过的昏君,都是都不会容忍有威胁到皇权的世家存在的。
世家门阀要保卫自己手里面的权利,天子肯定不愿世家门阀手中的权势过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战斗是不可避免的。
庆德帝这帝位得来不容易,当初为了夺得帝位,不得不想方设法拉拢这些门阀世家,虽然顶级的门阀世家不屑与天子联姻,这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
中等的世家门阀却很愿意,与皇族关系亲密,也是迅速增加权势的一种方法,要是后面谋划的好,进入顶级门阀世家的门坎,就要容易不少。
双方各有所需,便一拍即合庆德帝的后宫里面添了这几家的女儿为高位,朝堂之上这些人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可是双方的根本目的却还是不同,这些中等世家的目的是跨入顶级门阀世家的行列,肯定不愿意门阀世家没落下去。
庆德帝也同样不乐意看到世家门阀千秋万代,毕竟这些名门的壮大与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一种威胁。
当初不过是因为当初为了夺得帝位,不得不妥协罢了,等坐上帝位了,肯定就要想着改变。
从这些年来,天子屡次开恩科,广纳寒门子弟为官,好削弱是世家门阀在朝堂上的势力地位。
&nb
第45章礼聘宫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