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律法体系的完善,大唐社会愈发稳定和谐。林瑶和苏清婉将目光投向了科技领域,意识到科技的进步是推动国家持续发展、提升国力的关键动力。
彼时,大唐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但在科技发展上仍存在诸多局限。农业生产依赖传统耕作方式,效率难以大幅提升;手工业制作工艺虽精湛,但多为手工操作,产量有限;在天文、地理、医学等科学研究方面,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创新的方法。
林瑶和苏清婉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当即召集了工部、礼部以及国内知名的学者、工匠,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大唐科技的发展。工部尚书满怀期待地说:“陛下,若能在科技上取得突破,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军事,都将迎来巨大变革。”苏清婉目光坚定:“科技是国之利器,我们必须大力支持科研创新,培养科技人才。”林瑶点头赞同,郑重说道:“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鼓励学术交流,让大唐的科技水平迈向新高度。”
朝廷迅速行动,拨出大量资金,在长安设立了“集贤科学院”,汇聚了各方的科技人才。科学院内分设多个研究部门,涵盖农业、机械、天文、医学等多个领域。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朝廷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政策,对于有突出科研成果的人员,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和崇高的荣誉。
在农业科技方面,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研究新型农具和耕作技术。他们改良了传统的犁具,使其更加省力高效;研发出了新型的灌溉工具,利用水力驱动,实现了自动灌溉,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同时,通过对土壤成分的研究,推广了合理施肥的方法,使农作
第39章 科技启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