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秋桐保持疑虑。
“来得及,怎么来不及?我同时调动十辆铲车入驻,日夜不停开工,然后你的工厂只需搭简单的棚盖就行,象这里这样嘛,十天就能搞定。放心,我保证让你机器一到,马上就有新厂房用,如何?”
林镇长胸口拍得山响。
叶秋桐听了,觉得林镇长应该不至于胡吹海说的,现在全国招商引资大热,一家企业简直是几十个部门在相求,企图挂上引资者的名字,好完成上级任务。
叶秋桐听说最荒唐的是有个穷乡镇,交通不便,四下都是山,为了完成上级招商引资的任务,最后把镇区里的理发店、加水点都算成引进企业……
虽然听起来很荒唐,但也说明现在招商引资的不易,叶秋桐能理解林镇长狂热的招商想法,何况,林镇长过去也支持过她,现在,是该她报恩的时候。
如果林镇长不能完成园区的三通一平,那到时候她就把厂定在别的方,林镇长就不能怪她了。
这么想,叶秋桐便道:
“行,林镇长,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
“太好了,秋桐,不过还有一件事要你支持。”
林镇长一脸得寸进尺,叶秋桐笑吟吟地道:
“还有什么事?一并说了。”
“秋桐,你这家厂能不能注册一个新名字?并且最好注册地是在香港什么的,这样,我就完成引进一家外资的任务。而且,相对内资来说,引进的外资优惠条件更多。”
林镇长建议道。
也是,如果叶秋桐还是用“好彩头”,也算不得一项引资任务了,但是如果注册成港资,那林镇长今年引进外资的任务就完成了,他的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不过林镇长,我不是香港人,怎么能注册成港资呢?”
“你和李嘉明先生不是很熟吗?你可以注册他的名字,然后联合注册啊。”
林镇长提出的,似乎是好主意,但仔细一想,也是个馊主意。
首先,人家李嘉明乐不乐意啊?出个名字做法人,以后厂里有什么情况也要担责的。
叶秋桐沉吟了下道:
“我和李总商量一下,看他有意吗?如果有意,不妨成立股份制公司。”
叶秋桐自是不想放弃这些优惠政策,这在公司起步时很重要,而且,她还有一个野心,要把自已的公司,变成一个上市公司。
所以,如果李嘉明能参与进来,他哈佛商学院的眼界和能耐可不是吹的,在变成上市公司的路上,也能领先人一步。
叶秋桐隐约记得:1984年,国内有了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然后,飞乐、宝安等公司相继发行了股票,再到1988年,国内的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
如果她现在就办起股份制公司,就把国内有股份制公司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年。
想想自已改变了国内股份制公司的历史,叶秋桐还忍不住有点激动之意。
“成,只要能引资,你们怎么商量都成!”
林镇长一听有门,乐开了花。
第二百二十四章招商引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