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六章 不爱红装爱武 装【下】[1/2页]

慷慨天山 奕辰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女兵们驻地就在先前刘振华连队所驻扎的老满城。
      原先在老满城的部队全部奔赴天山南北的各个垦区,营房刚好空了出来。
      “咋都是一群女娃娃……”
      进入曾经自己熟悉的营地,看到这里已经换了主人,刘振华不禁有些感慨。
      但当他看到女兵们的时候,却和李处长抱怨了起来。
      这些女兵的年龄最多二十来岁岁,小一点的还有十五六岁!
      这个年纪,该是还在父母身边撒娇才对。
      “这位同志!你是笑话我们年纪小吗?”
      刘振华是个大嗓门,心眼子又直,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悄悄话。
      刚才抱怨被一位女新兵听了去,当场站起来就要和刘振华理论理论。
      “主 席和总司令都说了,革 命工作不分高低大小!”
      刘振华还没反应过来,这位女新兵接着说道。
      把主 席和总司令抬出来,着实出乎了刘振华的意料。就连李处长也没想到这名新来的女兵竟然如此伶牙俐齿。
      刘振华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再加上许久都未见过姑娘,本来天不怕地不怕的他,竟然开始害羞了起来……朝李处长身后挪了挪,但眼睛却不自觉的仔细打量起来这位身材单薄,脸庞和脖子已经被西北的太阳晒黑,还扎着两根粗鞭子的姑娘。
      李处长听出她的口音带着浓浓的山东味儿,刚好自己的老家在东北,祖上是从山东“闯关东”过去的。这么多年在部队里,杂七杂八的话弄得他自己的口音都杂了。
      为了和这位新女兵套套近乎,他很费力的用自以为标准的山东话开腔,结果人家根本不吃这套,自顾自的又坐了回去。
      刚吃完晚饭,军区派来的文化教员正在给她们上识字课和理论课。
      “李处长!”
      一位女 干部走上前来,给李处长打了个招呼。
      “桂香大姐!这位是刘振华连长,从沙梁子垦区借调来运水。”
      李处长也回了招呼,顺带介绍了身旁的刘振华。
      “刘连长的大名早就听过!战斗英雄!后来听说也调来了咱们后勤部。”
      桂香大姐和李处长是本家姓,也姓李。
      刘振华调来后勤部之前,她已经离开新 疆去了兰州,接应这批新参军的女兵。
      铁路只通到这里。
      接下来就得坐卡车,走土路。
      光是这么多人的给养,就是个大问题,得在当地筹措。
      “路上走了多久啊?”
      李处长知道刘振华调来后勤部这件事始终是他心里一根刺,生怕被李桂香提起,惹得他掉脸子,赶忙转移话题问道。
      “哎,两个多月!这些姑娘真是吃苦了!”
      桂香大姐叹了口气说道。
      “那个娃……姑娘叫啥名字?”
      刘振华努努嘴问道。
      方才和他争论的那名女兵,正在帮着教员组织纪律。
      桂香大姐笑着回答道:
      “赵明霞!沂蒙老区来的。”
      “哦……”
      刘振华应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桂香大姐却是打开了话匣子,兀自不停地说起关于赵明霞的事情来。
      解放前,赵明霞家里人多地少,父母死后,主要的收入来源都是靠着给地主家里种菜的叔叔接济。
      赵明霞有三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作为老大,她不得不早早当家。
      “抗日的时候,鬼子一个据点离他们家的村子就三百多米!每次来扫荡,她都带着弟弟妹妹们躲到芦苇荡里,等天黑了,鬼子走了才敢出来。”
      那时候整个山东全省沦陷。
      即便是完整经历过八年抗战的刘振华都无法想象沦陷区的人民们该是过得怎样的日子!
      想起这段历史,他就恨的咬牙切齿!
      沂蒙山作为革 命老区,“八 路 军”和“共 产 党”是那个年代最温暖的希望。赵明霞告诉李桂芳说,每次鬼子来扫荡时,八路军都会穿着便衣,混在村民之中,指挥大家逃生、反扫荡。
      也就是在那时起,赵明霞便萌生了参军的念头!
      抗战胜利后。共 产 党组织村民斗 地 主、批恶霸、抓汉奸,把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给穷人。还在村子里成立了农会、民兵队、青年团、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
      赵明霞之所以能帮着文化教员组织工作,正是在老家解放区开办的夜校里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这些姑娘来参军,她们家里同意不?”
      刘振华问道。
      “谁家不心疼啊!都觉得新 疆又远又荒凉,土匪还多。尤其是赵明霞,她还识字,连弟弟妹妹都劝她留在村里当个教书先生算了!”
      桂香大姐说道。
      “队长,他们不懂,我还能不知道?我都给他们说了,到新 疆来是当兵,是建设边疆、建设新中国的,不是流放!就是不知道这年龄小都要被人笑!”
      下了文化课,赵明霞走过来,刚好听到李桂香和李处长还有刘振华的对话。
      这最后一句显然是在针对刘振华,弄得他哭笑不得。
      不等刘振华开口解释什么,理论课就开始了。
      讲课的是一位参加过南泥湾生产的老兵。
      他黝黑粗糙的面颊与额头上,泛起艰苦。一道道沟壑皱褶,都是风沙和岁月的印迹。
      “革 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既然成为了军垦战士,是革 命的砖,那就不要计较以后去哪里,不要计较是去架桥铺路还是垒房造物……”
      听着听着,刘振华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曾经刚参军时的场景。当时的他和这群朝气蓬勃的姑娘们一样,脸上写满了理想和期待。
      不过现在的新 疆终究不是电影纪录片那样,到处都是秀美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还有吃不完的葡萄、哈密瓜!
      特别是垦区里,只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和一簇一簇的红柳、梭梭,连鸟叫声都听不见。
      转眼到了出发的日子。
      这些女兵们都不知道自己将被分配到哪里的垦区。
      不过她们都把那位老战士上的课认真听了进去。
      无论去哪里,修桥铺路还是盖房子开荒地,都是革 命任务,是建设需要,没有高低之分,更不可以挑三拣四!
      “桂香姐,你看真帅气!”
      李桂香作为这队女兵们的队长,又是老兵,是干部,腰带上别着配枪。
      皮质的枪套在阳光下更是好看,让这些刚刚开始军旅生活不久的姑娘们羡慕不已。
      “你们都是战士了,等以后肯定也能有自己的配枪!”
      李桂香说道。
      “但我们配的都是长枪,没有桂香姐这只小枪好看!”
      赵明霞噘着嘴说道。
      “你是班长,说不定领导会给你特批一只!”
      李桂香笑着说道。
      赵明霞这才高兴地招呼战友们收拾好行装,朝出发地集合。
      运输部专门出了卡车,可以把女兵们送到团部。至于去往垦区,还得靠自己的两条腿。
      “报告刘连长,女兵队全体121名战士集合完毕!”
      刘桂香冲着刘振华敬了个礼说道。
      刘振华早就等在集合地。
      为了打法等待的时间,从不抽烟的他还和驾驶员一起冒了一根“莫合烟”。
      这会儿刚止住咳嗽,嗓子还有点哑,便冲着李桂香也回了个礼,沉着嗓子让大家报数。
      121人正正好。
      不过报到赵明霞那的时候,却卡顿了一下。
      她看着刘振华有些走神……没想到昨晚说自己是“娃娃”的老兵,竟然就是前来接应自己等人去团部的连长!
      而且刘振华这名字,她在后勤部排队领东西的时候就听人嘴里说起过。半好半坏,除了是战斗英雄外,就是脾气大的吓人。
      结合起昨晚的事,赵明霞这么一看,觉得刘振华还有点倚老卖老,当下心中更是不服。
      “连长,这里离咱们团有多远啊!”
      卡车上,姑娘们叽叽喳喳的问起来。
      “咱们团不远。坐车的话,开得快些一天就能到团部!有些团在南疆,那可远!”
      刘振华回答道。
      “连长,垦区上的草原有马骑吗?”
      这问题刘振华却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直说没有,刘振华又怕人家太失望,影响情绪。但谎话他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只好拐着弯反问道:
      “这么喜欢骑马?”
      “以前见到过别人骑,觉得骑马很威风……像……像个大将军!”
      这姑娘说完,顿时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刘振华也跟着笑,觉得着实是有意思。
      不经意间,瞥到赵明霞,发现她脸色惨白,双拳紧握。
      “你怎么了?”
      刘振华柔声问道。
      赵明霞嘴角抽了抽,一个字也没有说。
      又观察了一阵,刘振华这才发现赵明霞应该是晕车了!
      从迪化市到团部的路,根本不算是路,最多只有两道不算清晰的车辙。驾驶员们都是知道大概的方向后,再沿着车辙开。
      有的地方车辙不可辨认,就只能凭记忆认路。
      好在这次后勤上派的都是老汽车兵,架势技术很高。但为了抢时间,也不能慢悠悠的走。
     

第十六章 不爱红装爱武 装【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