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要花一段时间来消化消化。
      以前,他在京城,每天围在周围的都是仕族,基本都是三岁启蒙,进族学,或是拜大儒为师,他从来没想过,底下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他的目标一直都是做一个逍遥自在的逍遥王。
      后来被封为王,到了潭洲,他心灰意冷,只做着自己的王爷,政事都交给知府处理,直到那一次出行遇险,他才体会到要想活着,不能懵懵懂懂,而是要变强变大。
      也是从那时候才开始掌军掌权,直到这时他才发现,潭州这么大个城,竟然连一座像样府学都没有。更不要谈县学村学。
      然后他就办了那一座府学,只可惜,办的时日太短,而下面的学生又太少,到今日,能拿出手的学生不多。
      以至现在,各方面的人才都缺,管理的人才更少。
      让他奇怪的是,在读书人如此少的情况下,出现了黄家人,他们竟都会识字念书,而且读的书还不少,甚至连嫁进来的媳妇也都是识字的的。
      难道他们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子孙吗?可他怎么就没听说过朝中那个大官姓黄?
      尽管恒王心中在猜测,但还是很快的回了文书,设立关口,想来能带动那里的经济,等有钱了,就在那里,设立好村学,让孩子们都去学堂,到时就能实现,人人都识字了。
      国师说的对,村民是基本,商人就是命脉,要想发展,缺一不可。
      既然他们愿意去试,那就让他们放手去做,免去后顾之忧。
      黄羽墨收到回信的时候,常春县的插秧任务已经接近尾声,如他所料,秧苗不少,甚至有的地方还要多。

第167章 论谈[2/2页]